這次到九州旅遊,到日本後才追加的軍艦島、追山笠與登鶴見岳等三
都令人印象深刻。雖然這些行程家人只去了其中一個,另外兩個都是
行動。會這樣的做的理由是,我不想勉強家人不喜歡的行程,每個人
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覺得應該要吃好穿好、逛好逛滿像貴婦一般才
的人覺得應該要盡量嘗試當地特色冷門景點才是旅遊;有的人覺得只
飯店體驗設施才是旅遊。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行程安排上倒
要全部綁在一起,大家都有各自空間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這次到由布院旅遊之後,我必須很真誠的說,這裡完全是被創造出來
講溫泉比不上別府,講古蹟比不上長崎,講繁華又比不上博多。如果
由布院之森列車,相信大家會過站不停直衝別府。許多旅人最愛逛的
周邊,我個人實在無法恭維,硬入眼簾的是各地名店匯集,如凱蒂貓
橡實之森,如果細想與由布院到底有何干係,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
至於所有旅遊書上必定會提到的金鱗湖,個人覺得真的過譽了,周長
百公尺,可能跟醉月湖差不多大小(有的朋友是說他老爸覺得跟金門
大,但太湖一圈也要八公里,大多了好嘛),真的跟魚鱗大小一般沒
以看穿,「金」字只是鑲金的,取其名罷了。而所謂的金鱗湖晨霧,
景色。因為早上氣溫要夠低,湖水水溫要夠熱,大於空氣溫度才會有
因為好奇心作祟的關係,我清晨就跑去看了,發現自己物理沒有學錯
有出現,各位朋友們不要期待錯日子了。反倒是湖邊的公共溫泉「下
一提,外人泡一次只要九百日幣(進門的門上是寫三百。但旁邊的立
百。這裡的價錢是被改過的,用一張小紙貼上,到底是原價三百,被
變成九百?還是居民不高興外地遊客太多,擅自加上一豎?這是無從
這裡是自己投幣無人看管之地,所以要投多少請自己決定)。此秘境
是露天混浴,因此如果覺得彆扭、玉體被窺伺的話,千萬不要胡亂挑
隔天一早跟妻子商議後,決定將上午路線分成挑戰組與休閒組。休閒
早餐,騎單車在金鱗湖四周閒晃,之後搭JR特急至別府。而挑戰組
往山裡面走,抵達後乘坐別府纜車往上,再去爬鶴見山。可以想見沒
戰組,這個行程完全是設計給自己參加的。多數人聽聞到國外旅遊還
到底是少數,何不輕輕鬆鬆逛街吃大餐就好?不過認真說起來,這並
義上的挑戰,只是精神上對於未知事物的忍耐能力。這樣的過程其實
師的工作相類似,每一個個案的狀況在接觸之前哪可能全盤都明白?
未知的國度中探索,一步步往前。
到鶴見山的路程並不困難,只要在車站前的「由布院站前巴士中心」
車,一日有多班公車來回,只要看到目的地是別府車站都可以坐。由
就是在隔壁的兩座小鎮,中間有由布岳和鶴見岳兩座山頭,是屬於阿
公園的一部分。途中會路過由布登山口和城島高原公園:由布登山口
登由布山之入口,想要挑戰難度較高的可以往這裡走;而城島高原公
命名,但其實是遊樂園,最具特色的是日本少數純木造雲霄飛車,看
蠻特別的。
從由布院這邊出發,大約半小時後就會抵達別府索道站,也就是纜車
方的公車站。當天是週間幾乎沒什麼人,到纜車站買票,只有兩個旅
車,一個是我,另一個是電力公司的員工需要到山頂看一下自家設備
很是親切,是一人站,要負責賣票、收票、操作纜車,非常神奇地一
事情。
纜車乘坐時間並不久,約十分鐘就到達鶴見山上站。班次也很密集,
鐘就一班,上下同時出發。一下子可以從海拔五百公尺爬升到一千三
乘坐感覺非常良好,非常很適合台灣這種多山多懶人地區。跟由布岳
見岳真的是小兒科,全程都是修築好的步道,只能算是一般大眾休閒
溫度方面山下是28度,山頂這邊大約只有18 度,舒暢涼爽。到了鶴見山
上站後,再往上走約15分鐘即可到達鶴見山頂。從山頂往東可眺望
西可眺望由布岳。登頂過程心情異常雀躍,沐浴群山繚繞之中,天氣
一下子霧靄四合,一下子撥雲見日,高山特有的蒼茫雲海間,一瞬盡
若覺得行程中體力、腳程還過得去,想要挑戰極限的話,可以嘗試鶴
岳縱走,登頂鶴見岳後,往西走到鶴見岳西登山口,接著就可以接上
山口,往由布岳山頂去。登頂後往下返回由布岳正面登山口,即可坐
程大約四到六小時。這個適合輕裝,並且攜帶足夠的飲水與食物才能
還有一個比較可行的是鶴見岳一氣登山,是從山腳下海濱公園一路走
約兩個小時可到。這個是每年四月別府都會舉辦的活動,路線前人都
了,只要跟著指標往前行即可,迷路機會極低。
日本為溫帶國家,山上多數是四季分明,春天賞櫻,夏天避暑,秋天
冬天賞雪。若能在旅途中安排親近大自然、去除都市喧鬧塵囂的行程
這也是我個人非常推薦鶴見岳登頂的原因。
- Sep 08 Sun 2024 09:41
蒼茫雲海間—記由布院、鶴見岳登頂
- Aug 11 Sun 2024 16:25
軍艦島紀行---20240713
軍艦島紀行
先前已經談過,這次去九州,行前是在完全忙碌的狀態下匆匆規劃而成。坦
白說,行程的細節都是在路上才想出來的。
這次會到軍艦島也是如此。星期四到長崎之後,才發現為什麼星期六早上就
要返回博多,為何不在長崎多帶一會兒,下午再返回博多即可?搜尋相關景點時,
赫然發現軍艦島就在旁邊。
行前,我對於軍艦島理解非常薄弱,只知道這裡是要塞島,現在是廢墟。約
- Apr 03 Sun 2022 05:55
《在車上》—背叛與愛如何同時並存
有了小孩之後,我很少一個人跑去看電影。我已經想不太起來上次是什麼時
候去看的,很有可能是看《小丑》的時候。但這次看完的心情跟《小丑》一樣,
都是堵心的片,本質上都是恐怖電影。
〈以下劇透,不喜勿入〉
先前我已經看過村上春樹的原著《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只是情節都忘得差
不多了。村上的小說經常是如此,情節非常荒誕,令人難以費解。先前我曾為文
討論過為什麼他要這樣寫(見留言處),他的用意是什麼。我個人還是覺得,他企
圖把過去原始部落巫醫的角色,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的手法很容易在世
界各地引起共鳴,因為大家的人生總是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黑暗漩渦需要告解,但
總是一時半刻難以解決,就會出現這些難以解釋、不合邏輯奇怪行徑。當然,這
樣的工作或許臨床心理師可以承接部分,但不是全部。很多暗黑的事情,如果沒
有足夠的時間、金錢或是個案不想談,基本上是毫無治癒的可能。
而《在車上》改編了原著小說,把主題更深刻地放在愛與背叛仍否同時並存。
為什麼心愛的妻子音同時愛著自己?但又同時跟著不同的男人外遇?按照情節
推衍,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四歲時過世了,還想著再生一個,但似乎被先生
悠介拒絕了。只好回到更原始的生物本能,不停地跟年輕男子做愛,獲取懷孕的
可能性(當然不見得這樣就會懷孕,甚至可能還是有避孕的)。這樣的行為當然不
能說妻子真的有意識到,但她就是這樣做了。總有一天,外遇的事情剛巧被先生
遇見。先生因為班機延遲,從機場重新回到住處,正好瞥見妻子在沙發上與他人
做愛。但先生選擇一聲不響地離開,不吵不鬧,不哭不叫。雖說如此,但先生內
心受到無比衝擊,處處留下各種細節,暗示妻子自己已經知道了。他在撞見妻子
外遇的當下,故意忘記鎖門一走了之,之後也常常有意無意地聽著妻子外遇做愛
時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這,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妻子想要攤牌的當天,卻因心
肌梗塞在家逝世。人生的悲痛,莫過於此。
全戲的重心在於音,所有的情節與人物都是繞著她而出現。女主角反覆做愛
的功能除了是女兒逝世的創傷表徵,另一個功能在於可以用來創作劇本。透過做
愛時的歡愉,動人的情節因而源源不斷的產出,優秀的作品是如此誕生,既像神
諭,又像告解。過去的創傷一一具像化,如冰山一般,浮現的只是陰暗底層的一
小部分。這裡所引入一個中學女生暗戀同班男生的故事,即具戲中戲的結構,這
個故事影射了男主角悠介的行徑,根本與音所講的故事一模一樣,他們都企圖幫
女主角掩蓋罪刑,日復一日的如常度過,但反而造成音及高中生極大的不安與壓
力。只能說這部電影的改編非常具有巧思,將原作中的故事用各種細節巧妙的結
合在一起,說了一個還算合理的故事。當然,電影中新加的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也有相同的功能,此劇的台詞與情節,又有劇中劇的效果,又反覆影射了電影中
的角色(個人對俄國文學,很難再講更多了,但我相信裡面的文章肯定不少)。
另外,我會興沖沖的跑去看這部戲,另一個原因是男主角西島秀俊。之前看
過西島秀俊幾部戲,都是扮演奮戰到最後還是被敵人無情輾壓的無力角色,從《殺
人草莓夜》、《吶喊正義》到《聖誕殺戮日》,看完都會令人非常無力(可能是我挑
片的運氣都不好,正好都是這樣的角色,我也沒辦法每一部都去追,自己內心澎
湃的事情都處理不完了XD)。這一部片依然是如此,雖然沒有明確的敵人,但是
內心因為妻子外遇而產生的巨大空虛,不停地吞噬著自己。人性的掙扎活生生地
上演,想要呵護妻子,卻無形中讓妻子受到巨大傷害,這種難以言說的苦,切中
現今一般男人如常的困境。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算是上上之作,也難怪可以斬獲多個電影獎項。導演濱
口龍介把村上春樹的原作做了非常合理的安排,不會有村上過去為人所詬病的詭
異情節完全看不懂。這部雖然也是堵心的故事,但總算是值得上戲院一看的好電
影。
- Jan 29 Sat 2022 07:53
寶可夢雪花剪紙
先前就常常關心雪花剪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這次遇到故事非常漫長,非得
用一整篇文章來聊聊。
每隔一陣子,我就會像巡田水那樣用GOOGLE查查有什麼最新的樣式可以玩
玩,這次一開始看到的是皮卡丘的側臉,其他跑出來的模板不是解析度不夠,就
是圖案太小了,根本很難放到雪花上剪裁。試做了幾次之後,接著用自己的鑰匙
圈—睡覺皮卡丘也來嘗試看看。剪是剪得出來,但因為是自己的試做,沒有考慮
連結的部分,因此一剪個不好,就各隻獨立了,很像學了影分身一樣。
後來覺得如果真的要深入練習,還是必須要入手原始書籍,才有可能繼續往
下做。此書日文的原書名是《 ポケモン切り紙ワールド 》,可直譯為《口袋怪獸
剪紙世界》,作者是菜緒,是2012年出的。各大通路早已絕版,在日本亞馬遜有
一本新書和幾本二手書,但都貴得要死(二手書都要賣原價七倍,更不要說新書
要十倍以上了)。本來還想說日本圖書館不知道有沒有,可以請認識的線人幫忙
印出來。搜尋一番後,發現是有很多圖書館有此藏書,但是否真的要這麼麻煩別
人我是很猶豫的。後來又試著從米國的亞馬遜上找找,發現也有新書和二手書,
而且二手書居然比日本便宜多多,只要台幣不到一千就可直送台灣(含運費算起
來才原價三倍,便宜到想哭,米國人還真佛心)。二話不說,立刻下訂。按下訂
單的剎那,我覺得電腦閃亮亮的,似乎籠罩了整個房間。按照這種增值速度,即
使沒有拿出來實作,放在書架供著也可以當成傳家之寶了。
大約一個月後,書本在一個無預警的情況下到貨,我本來還以為坐船要坐到
天荒地老的,沒想到26天就到了,已經超乎我的預期甚多。書入手之後,小孩
比我還興奮,紛紛指定她們想要的圖案。我也在空閒時刻,練練自己的手藝能進
步到什麼程度。認真做了幾個之後,覺得這些圖樣對於小小孩還是過於困難,因
為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筆刀,精細動作被練到極致,怎麼樣在一個很小的地方裡大
力割紙,這個確實非常困難。
組合技:迷你冰與多多冰。
在此順道科普一下剪紙會用到的認知能力。幾乎你想到的能力都派上用場了,
從視覺動作協調能力、精細動作控制、視知覺能力、動作計畫、空間能力、觸覺、
本體感覺、身體兩側的協調、持續注意力,最後到怎麼統合這些作業的執行功能。
大腦每一個區塊幾乎都用上了,而且寶可夢雪花剪紙整體難度偏難,對於耐力與
意志力可說是極大的考驗。
電飛鼠
這就是我追尋寶可夢剪紙的歷程,但這個旅程還在持續進行中,我打算書中
每個圖樣都嘗試看看。反正今年春節看樣子也不太能亂跑,在家防疫才是正道。
最後,放上幾張成果,謹祝大家新春佳節愉快。
四季鹿—春天型態。
- Jan 21 Fri 2022 05:50
如何避免防疫疲勞
台灣正面臨COVID-19的襲擊,全國上下還處於三級警戒之中(2021年6
月)。看目前疾病的趨勢,可能相關的限制依舊會持續下去。如何在疫情之下,
仍讓社會大眾願意配合相關保護措施變得至關重要。
但是,當時間一拉長,對於嚴格的防疫作為可能會覺得是否有必要,甚至在
情緒上會有所反彈,也不願意配合政府相關限制或措施,這就是所謂的「防疫疲
勞」(pandemic fatigue;可翻成防疫疲勞、抗疫疲勞或者直譯為大流行疲勞。個
人覺得抗疫疲勞較為傳神,既有抵抗又有抗議的雙關意味,但以下直稱台灣常用
的防疫疲勞)。但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稱的防疫疲勞並不是醫學上的正式診
斷。疲勞是指筋疲力竭、疲倦、氣力放盡,與一般日常用語相同。從2019年至
今,COVID-19在全球各地引發大流行,各國也頒布各種不同程度的封城、隔離、
限制命令。防疫疲勞導因於動機降低,消極應對各項指示,甚至不遵守相關指引。
根據WHO的調查,高達60%的人會出現「防疫疲勞」1。世界各國對於此現象
也有所警覺,但如何再次重振國民的動機都有手足無措之感。
疫情在全世界已經延燒超過一年的時間,台灣在第一年並未明顯感受到防疫
的不便。但隨著疫情增溫,不便的程度越來越大。吃飯只能外帶,出外就必須戴
口罩。所有的公營場所、娛樂活動全部都被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逛街、散
步、運動。台灣眼前所面臨的一切,一年前世界各國都已經示範給我們看過了。
當時,WHO歐洲分部也知道防疫疲勞正在削減各國的防疫能量,如何重新提振
社會大眾的動機與信心變成首要任務。因此他們發佈了「防疫疲勞指引」1,協
助政府調整作法,以利民眾配合整體抗疫行為。
這個指引說穿了並不是多麼偉大的創見,就是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以同理的
方式去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東西,而不只是單純地關閉所有地方,叫大家待在家
裡就好。這裡所說談的四個部分,非常值得好好深思一番,讓政府單位更深刻的
理解何謂民眾內心真正需求,唯有如此,動機才可能再次被增強,防疫疲勞的狀
況才能真的減少。
了解民眾
在疫情之下,民眾已經接收過多資訊,並對於這些資訊會多所質疑。因此與民眾
溝通,最好是使用高品質、有證據、量身訂做的資料,並遵守「少即是多」的原
則。像是法國衛生部從民眾的經驗中學習,針對特殊族群,每周以問卷方式得知
對抗疫情有無創意性做法。而德國對於限制區域如何制定,除了徵詢病毒學家、
醫學專家之外,對於進一步考慮限制自由的合法性,也會請教哲學家、歷史學家、
科學家、神學家、教學專家等不同專家的意見。
讓人民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人類感覺活著的一個基本需求,就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自主能力受
到威脅,動機很容易消失。從心理學的角度可知,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心情,面
對疫情不停地侵蝕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轉念,從「疫情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改變成「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控制疫情」。主導權回歸到我們身上,自我效
能的感覺自然就會增加。而媒體不是只能報導一些雞毛蒜皮的行車紀錄器或是負
面取向的新聞,而是可以從社區中收集正向、有希望、有趣的故事,進而啟發自
己。像是BBC就報導了百歲老兵湯姆•摩爾的故事。一開始他的心願很小,他
只是希望繞自家花園一百圈,每一圈募得10英鎊,一共是1000英鎊,然後將這
些錢捐給英國全民醫療服務系統(NHS)。他的善心感動了英國及世界各地的人,
短短時間之內捐款即突破百萬英鎊,在他百歲生日時,捐款已經超過3000萬英
鎊2。見賢思齊,我們在疫情之下,是不是也有自己可以辦到的事?
讓人民過自己的生活,但想辦法降低危機
雖在疫情之下,讓民眾還是可以想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盡量減少不當行為。
這裡所採用的是「危害減低策略」。既然我們無法完全停止不當行為,但盡量讓
行為相關的危害盡可能減到最低。有的人天性就是喜歡社交,既然舉辦派對是危
險的,但就允許他們從事小團體社交,也可以減低大規模群聚的現象。政府要想
辦法發展各種防疫指引,如安全的晚宴如何舉辦;小孩如何遊玩互動;工作場所
如何防疫;約會、喪禮、婚禮、旅行如何進行。而多數人最在乎的戶外活動與運
動,如何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之下從事這些活動。不是一味的禁止,而是站在
民眾的角度,好好想想如何在疫情之下好好生活。政府也可以試著以科學的角度
去檢驗什麼方式可以避免被傳染,像英國在五月時就舉辦實驗性質的演唱會,參
加民眾只要篩檢陰性,進場既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但五天之後,
需要接受第二次篩檢。由此得到的數據來研究群聚與感染之間的關係3。
反覆的感謝人民艱難的配合
因為防疫而隨之而來的限制,可能會讓許多人遭受各式各樣的損失,有的人可能
丟了工作;有的人可能經濟上陷入困境;有的人家人過世卻無法舉辦喪禮;有的
人婚期訂了卻無法舉辦婚禮;有的人撐到畢業,典禮卻取消了。大家遭逢各式各
樣的損耗,心裡也承受或多或少的壓力,這樣的經歷對於心理健康而言是相當不
利的,甚至在未來有不良影響。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做得事情非常多,而不是只會
頒布限制令,只叫全民在家就好,其他公共服務完全停擺。除了發錢紓困之外,
其他相關服務可做得更加細膩。如心理支持方面,可轉而提供線上諮詢,對於個
案的心理困境即時給予簡單的支持。再者所有公家機關都可以強化線上服務能力,
像是博物館可以舉辦線上展覽*,圖書館可以宅配圖書至家裡。最不好的就是採
用中世紀的做法,鐵門一拉,雙手一攤,全部都覺得這是民眾自動自發要做好的
事。
總而言之,從民眾的角度出發,理解對抗疫情大流行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如
何將不便減低,才有可能讓防疫疲勞消散,進而使全民都順利度過此疾病。
*故宮的網站「 線上故宮 」做得很棒,線上策展也很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1.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分部所提供的關於防疫疲勞之指引。
2. 肺炎疫情正能量 盤點五大溫暖人心的抗疫故事。
3. 英國舉辦5000人無口罩演唱會 藉此研究群聚與傳染關係。
- Jan 05 Wed 2022 18:00
人人都應該看的感染電影—《全境擴散》
這部片是2011年拍的,但所說明的故事,跟2020開始大流行的新冠(或稱
武漢)肺炎幾乎一模一樣。這部片在當時可能是當成科幻災難片來拍的,現在看
來卻真實到令人無法卒睹。個人整理一下為何這部片應該當成教育片人人看過一
次:
(以下有劇透,不喜者勿入)
這部片不是亂拍的,所有關於傳染的途徑、步驟、可能導致的傳染人數都是
真實的。從最初的零號病人的形成,病毒從蝙蝠身上,飛到豬舍之後,豬吃了蝙
蝠的排泄物,在豬身體裡變異。接著被宰殺之後送到菜市場,再從市場賣給餐廳
廚師。廚師處理生肉時,衛生條件不是那麼理想,沒有洗手就被接待人員叫了出
去,跟零號病人握手。病毒就此傳到人身上。故事發生地設定在香港,這個跟真
實的COVID-19武漢相距不遠啊(這個應該是模仿SARS拍出來的,SARS的起源地
是廣東XD)
電影裡面也詳細告訴我們R0是什麼意思(基本再生數:平均來說,一人被
感染之後,會傳給幾個人。R0正確的發音是R naught,naught就是沒有、零的
意思)。流行性感冒是1(一個傳一個),天花是3,小兒麻痺是4-6。他們在電影
中假定的病毒是4,就會在全世界造成大規模的傳染。而現實中的新冠肺炎,大
約是2.2。但最令人擔心的是現在流行的Delta變異株,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估
算,目前估計是5-8。這個確實是不太樂觀的消息,我是不知道台灣如何神功護
體的度過這一波。
劇中,凱特溫斯蕾飾演的流行病學專家解釋為何疾病會散播這麼快,說出了
極為重要的一段話,「每個人一天會摸臉2000到3000次,平均每分鐘3到5次。」
這段話乍聽之下有點多,但如果真的去查證,不同的研究落差也很大,從每小時
23到68都曾出現。但個人認為我們摸臉、摸身體常常是無意識的,就是一種下
意識的習慣動作,除非我們特別是去計算,但上千次應該是跑不掉的。但不管幾
次,這裡告訴我們防治大規模傳染病的基本原則,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
離絕對是有用的。劇中還是很多人不戴口罩,還真的是真實米國人的寫照。
電影中也詳實的拍出傳染散播開來時民眾的反應,這個說來世界各地的民眾
都是一樣的,非常時期就是這番景象。大家先把超市買空,接著去排救濟食品,
沒得吃就暴動打劫。美國還有一項最為特別的地方,在於沒食物之後,民眾想到
的是除了找食物之外,接著就是先去買槍(或是找槍偷槍)。沒槍自衛的話,好像
就等著被搶劫一樣。這種描述景象很像世界末日一般,政府幾乎沒什麼功能,你
只能靠你自己。
這時各種謠言就蠢蠢欲動,沒藥品、沒疫苗一定都是政府或WHO的陰謀,大
家都想靠著疫情大發一筆災難財(當然,現實社會中也真的有人發了財)。真實世
界也是如此,台灣也沒好到哪裡去,先前台灣也才搶過口罩、泡麵與衛生紙,只
差沒搶錢、搶糧、搶娘們。偏方在這個時候也會大發利市,影片中是以中藥的連
翹為主,陳述有一名網紅(裘德洛飾演的,壞得非常徹底),為了揭穿政府的陰謀,
鼓吹大家不要打疫苗,得病服用連翹就好。自己先假裝得了病,然後在鏡頭前服
用連翹,引起民眾爭先購買。殊不知自己已經介入該市場,並從中大賺一筆。聽
起來怎麼很像現在那個XXX會做的事情,在十年前就有人先預演一次給大家瞧瞧。
歷史確實沒有新意,只是不斷重複。
這部片真的很神奇,裡面也有談到疫苗不夠的問題。疫苗剛開始研發時,數
量一定短缺,那麼多人要接種該怎麼辦?這部影片是用大樂透的方式抽籤,想當
然用這樣的方式只會加劇民眾反彈,各種示威接連到來。最後電影無法描述結局,
疾病到底受到控制了沒,沒人知道。看到這裡,你只能驚呼這是神片,幾乎分毫
不差的預言這次肺炎大流行。
戲裡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麥特戴蒙,他演一個老實人,老婆是最初感染
者,而且還把疾病傳給兒子和自己。太太與兒子因而接連過世,自己因為是密集
接觸者,還被隔離在醫院中。在官員疫調過程中詢問了許多問題,太太在過世前
去了一趟芝加哥。為何會去哪裡?思來想去才發現太太去見了前男友,難忘舊情
人,並間接導致芝加哥大流行。人世間的殘酷莫過於此,真實的人生可能更難招
架。看到麥特戴蒙常常會有出戲的感覺,覺得傑森包恩肯定躲去哪裡了?封城怎
麼乖乖被封了,警衛攔了就停下來,不是應該快車衝過去才對嘛!
- Oct 25 Mon 2021 19:00
如何協助孩子適應COVID-19疫情下的生活
台灣近日全國已經進入三級警戒,除了醫療與必要的服務之外,其他營業與
公共場域皆須關閉。展望世界各國,大家已經在肺炎的疫情之下度過超過一年的
時間了,可以想見各行各業都會發展出一套應對方式。台灣目前中文的相關資料
還是偏少,但英語世界已經有許多資料可以應用,而且大家都非常佛心,全都上
網無償供全世界使用。
個人找到的東西非常值得分享給大家,這是美國學校心理師協會所編寫,針
對大人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此次肺炎疫情1。請注意這篇指引是2020年2月底
所寫,但放在台灣這個時間點上卻可以無縫接軌,所有談論的事情正好是台灣目
前所面臨的狀況(台灣已經平安度過一年多的時間了)。而且這份資料不只用英
文寫成,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還自動翻譯成各種語言,如西班牙文、法文、阿姆
哈拉語(衣索比亞官方語言)、越南文、印尼文、烏爾都語(巴基斯坦官方語言,
也在印度廣泛使用)、苗語(神奇吧,因為有美國境內有28萬苗裔美國人。只能
說這樣的做法具體展現何謂尊重多元文化,而不是只能說國語。哪一天出現克林
貢語也不要太驚訝)。
裡面的內容也非常詳盡,非常扼要地提點大人應該要注意的事項,這些指引
值得列在下面再逐一討論:
◎保持鎮靜,讓兒童感到安心。有的時候大人也會感到焦慮害怕,但我們要清
楚知道現況,學會讓自己降低焦慮,才能讓小孩也平靜下來。大人照顧好自
己,才能照顧好孩子。我們冷靜下來,才能正確看待台灣目前的現況,而非
過度恐慌。大人穩定下來,才能讓孩子談談他們的感受,並幫助他們正確地
且正向地看待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隨時準備好幫助他們。如果他們有任何問題,記得即時、如實的回答他們,
但不要提供太多臆測或偏見。用適合他們年齡的話說得簡單易懂,讓他們可
以輕易理解。如果他們還是不瞭解,可用各種媒材幫忙,如畫畫、繪本協助
更進一步說明。
◎避免過多指責。避免指責單一群體、弱勢群體,像是老年人(歌唱社團)、中
年人(社交聚餐)、年輕人(KTV夜唱)、遊民、移工。也不要怪罪單一職業,
像是飛機機師或組員、水果商、茶室工作者、服務生、醫療人員等。病毒說
來是最平等的,不論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都可能受到感染。我
們歧視特定族群,並不會減少自己得到這個疾病的機率。
◎監督孩子看電視和使用社交媒體。許多電視、網路或社交媒體上的故事,可
能是根據謠言或不實資訊組合而成。有一些散布不實資料的人,可能抱有特
定目的。一直觀看這些小道消息可能會增加害怕與焦慮情緒,最好是每天固
定時間點收看一段新聞即可,不需要全天候24小時一直開著電視或網路。讓
孩子們離開這些資訊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提供其他更有趣的活動或遊戲,
讓小孩們脫離過多的資訊泥淖。
◎盡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時間。讓每天的作息像正式上學那樣,固定時間起床、
吃早餐,準備八點左右進入第一堂課。每40分鐘或50分鐘就休息10到15
分鐘,盡可能每天學習一些新課程或是書寫一些學校作業。這段時期家長可
能也在家工作,讓小孩學會尊重家裡其他成員有不受打擾的時間。透過視訊
方式,與同學、朋友仍可以講講幾句笑鬧的話,維持一定的互動與社交。
◎做到誠實和準確。孩子們可能受限於接收資訊的能力,而想像出過於極端的
狀況,以為《陰屍路》的情節正在上演。雖然他們現在很擔心,但這樣的擔
憂可能是不準確的,現況是台灣只有很小很小一部分人被感染。用較簡單的
話語向小孩們好好說明,此病毒是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而傳播(俗稱人與
人的連結)。當被傳染的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就會將病毒散播出來。而我們不
小心觸摸這些受汙染物品或表面時,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因此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離都可以避免該疾病的傳播(註: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當時
的防疫指引(2020年2月)只有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未有戴口罩。但後來
發現病毒可能透過空氣傳染,因此戴口罩變成是必要項目。這裡當然是按照
最新的防疫指引,給予孩童正確的知識)。
◎了解 COVID-19 的症狀。當這些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最慢14天之內就會出現
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呼吸困難。一直潛伏在身體裡面都不發病的機率
非常非常低。有的人症狀很輕微,像感冒一樣;少部分的人很嚴重可能危及
性命;也有一部份的人為無症狀感染者。不管症狀嚴重與否,重要的是這段
時間要遠離公共場所,以阻斷病毒的散布。
◎作為保護措施, 審查和示範衛生和健康生活的基本做法。大人自己當成模範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洗手至少要超過20秒鐘,大約是唱首「生日快樂」或
「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時間。當咳嗽或打噴嚏時,記得用衛生紙或手肘遮住。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建立強健的免疫系統。只要有上述
正確的知識,就可以預防感染,對於疾病就有較為強大的掌控感,這樣的感
覺也有助於孩子們減低焦慮。
最後,在這段時間特別注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雖然有一些
孩子會出現擔憂與焦慮的跡象,如入睡困難或注意力缺失(見下表)。但經過父母
的關心調整與其他家庭成員支持下,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逐步恢復,逐漸回歸正常
生活。但少部分小孩可能會反應過於劇烈,包含嚴重的焦慮、憂鬱或自殺行為。
可能的風險因素包括先前就已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如過去的創傷經驗、受虐、
家庭不穩定或失去親人等等。如果特殊的行為或症狀已經出現超過兩個星期的時
間,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必須要認真考慮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參考資料:
1.美國學校心理師協會針對大人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此次肺炎疫情的相關資
料。
- Apr 20 Tue 2021 09:46
村上春樹的小說所告訴我們的事
自從離開正式工作之後,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看書。我把過去忙碌時期沒有
辦法的書,一一找出來看了一些。先前對於村上春樹的雜文很有興趣,就把他寫
的相關的雜文集都找來看看。最近幾乎把雜文都看過一輪之後,開始看他寫的短
篇小說。
- Mar 23 Tue 2021 11:15
《言葉之庭》—霸凌後重生
(防雷:本文提及《言葉之庭》與《天氣之子》兩部動畫之劇情。)
《言葉之庭》是新海誠2013的動畫電影。雖然篇幅較短,看到最後才能得
知女主角雪野是一位古文老師,因遭受到學生集體霸凌,散播不實謠言,導致雪
- Jan 22 Fri 2021 11:17
我出發了—海街日記9
漫畫《海街日記》是很我很喜歡的一部作品,主角是國中生,非常細膩的描繪從
國中生的角度輻射出的生活周遭與心理感受。台灣國中生長期在升學壓力之下,
很難有自主的決定。但其實青少年也是人,也會有煩惱,如果能靜下心來聽聽,
也會發現他們對很多事情也非常有感受。人生不是只會讀書就好,還有千千萬萬
的事等著我們去體驗與經歷。
- Oct 27 Tue 2020 19:00
沒日沒夜的囤積—概說儲物症
這次因為COVID-19(或是俗稱的武漢肺炎)的關係,世界各地都出現民眾大規模囤
積各種民生用品,從與疫情相關的口罩、洗手液、酒精,到救急的糧食、泡麵、飲用水、
衛生紙、逃生就難包等等。許多人身處這樣的氛圍之下,也不得不跟風買了幾樣。有一
些朋友在這樣的風潮之下,開始懷疑起自己是不是也變成了儲物症的患者?
看到這樣的疑問,我只能搖搖頭說,各位還離真正的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
非常遙遠。大家可能會有印象,有時走在路上,會看到一兩家住戶的物品堆到滿坑滿谷,
可以塞的地方已經擺滿了各種物品,可能早就分不清楚是垃圾還是可以使用的物品。這
一小群人,才可能是患有儲物症的問題。他們不管物品的價值為何,沒日沒夜地收集,
並且難以丟棄它們。他們過度地收羅、囤積各種物品,已經造成居住場所擁擠不已、混
亂不堪 1 。如果詢問他們為何要收集這麼多東西,他們普遍會回答,這些東西都有用,
現在先收著,以後就會派上用場。這與一般的「御宅族」、「收集玩家」並不相同,玩家
們通常會有特定收集的種類,如漫畫、動畫、雜誌、汽車模型、鐵道模型、電玩遊戲、
小火柴盒、軟膠玩具、機器人模型等等,收集時也會小心翼翼、分門別類,並且會講究
擺設陳列,以突顯個人特殊品味,不時地也會拿出來把玩一番,閒暇之餘更是會進行各
種清潔。
但患者與玩家在本質上並不相同,個案並不是只收集固定特別種類的玩物,而是眼
睛所看到的一切都能保留下來,小到用過的衛生紙、便當盒,大到衣物、塑膠袋,乍看
之下都是毫無價值或價值很低的物品。他們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會逐漸出現各種徵兆,
只是那時候因為自己不是家裡的主宰者,所能自由運用的空間有限,無法無限制地堆積
下去。成年之後若能擁有房產,其蒐集的物品就會逐漸累積。通常會以十年為一個階段
越來越嚴重,也越發不可收拾,並且與同住的家人產生極大的衝突。
附帶一題,另一種與儲物症相關的病症是動物儲物症(Animal Hoarding)。他們會
大量的收集活體動物,可能是流浪狗或流浪貓,但並無法提供適當的空間豢養他們,使
動物們長期處於過度擁擠、不衛生的情境,導致被收留的動物長期處於飢餓、營養不足,
甚至後續可能衍生生病或死亡。這一小群人可能沒有病識感,他們整體的狀況可能更為
棘手,因為不只會過度收集動物,也會收集其他無生命的物品。
由於患有儲物症的這一群人較難就醫,也難以參與研究調查。目前推估盛行率大約
2%∼6%,男女比率大約相當 1 。臨床上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個案,可以簡易評估一下
個案的嚴重程度,使用混亂物品影像評估量表(Clutter Image Rating Scale:分成三
種情境:臥室、客廳、廚房。每一種情境皆有九張圖,1為最乾淨,9為最混亂。若個
案選擇4分以上,為臨床需要特別注意之狀況),請患者就自己家裡的狀況,自行選擇
相符合的分數 2 。得知個案之嚴重程度,才知道後續要做何種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的效果還未被有效確立,一般仍會使用SSRI類藥物(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是一種常見的抗鬱劑)
3 。心理治療部分則著重使用認知心理治療,透過心理衛教、建立動機、認知重建、建
立購物規則,最後可丟棄不適當的物品,並且期待未來可預防復發 4 。儲物症治療過程
可說是漫漫長路,起起伏伏。詳細的治療細節非常複雜,若要建立治療目標的話,可能
可以朝以下方向努力:
◎購買前先詢問自己:買的東西立刻要用嗎?沒有買有關係嗎?可以讓自己的房間有
空位嗎?購買的東西重要嗎?買下這個物品的優缺點是什麼?
◎建立購物規則:立即要使用的、有時間立刻處理的、金錢上足夠、有空間可存放才
能購買。
◎辨識購買物品的模式:調整購物信念、建立購物階層、練習不要購買、與空白空間
相處。
◎如何拋棄物品:從簡單的物品開始、用置物櫃分類、如何下決定、練習從家中最重
要的位置開始、分類完即歸位或丟棄。
◎協助個案組織與分類:訂定計畫、不需要的物品即丟棄、回收、捐贈、轉賣、需要
的東西如何保存。
◎管理、維持注意力:使用計時器以減少分心、每週固定時間整理物品、建立優先順
序、細分整理步驟。
◎自我認同信念:為何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為何需要追求完美、想要與需要、對於
浪費物品的罪惡感、重要的記憶如何決定、我就是我而非擁有什麼物品、控制感的
來源。
除了上述類似課堂的課程之外,每一個步驟可能都需要實際演練,臨床心理師甚至
可能需要陪同個案回家練習。像是怎麼組織分類、怎麼拋棄物品,都是需要熟練,才有
可能仔細執行。
此次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正在慢慢舒緩當中,我們也因為社交距離限制而多數
時間在家。在這段時間裡,正好可以慢慢想想家裡的物品是否已經囤積過多了。如果心
理上還有餘裕整理,不要懷疑,即刻就動手,斷捨離一番,趁機遠離儲物狂潮。
圖:混亂物品影像評估量表,分成1-9,4分以上為臨床需要特別注意之狀況。圖
片取自該量表 2 。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2013).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https://www.cgakit.com/ho-1-cir-scale
3.Vilaverde, D., Gon?alves, J., & Morgado, P. (2017). Hoarding Disorder: A
Case Report.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8.
4.Tolin, D.F., Frost, R.O., Steketee, G.S., & Muroff, J.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hoarding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2 3, 158-66 .
- Sep 17 Thu 2020 12:21
《自閉群象》簡評
《自閉群象》這本書雖然有上下兩冊一共735頁,但看完絕對不會後悔。個人覺
得這一本書應該列成變態心理學的課外閱讀教材,並且特別標註為必讀。
如果你問我什麼中文書是值得給臨床兒童心理師的見面禮,此書無疑是最佳的禮
物。裡面詳述了自閉症的歷史,以及相關重要的人物的狀況與轉變,包含Leo
Kanner、Hans Asperger、Lorna Wing等人的研究軌跡。(如果你不認識上述幾
人,那可說是白唸了)。
個人覺得此書補足了很多歷史片段,本來我們對於自閉症的多數陳述,是來自於
教科書,但是教科書幾乎不會談背後可能的歷史遺跡,此書彌補了這些巨大的裂
縫。當然,看完這本書自己也要有一些獨立思考,如肯納在初期幾乎主導了自閉
症的定義,與現今我們對於自閉症的看法已經有非常大的距離,那國內一些民間
團體一直在爭取自閉症改名為肯納症到底有無實質的必要?個人覺得作者在寫
這個章節時,確實把他的疑問如實的陳述出來,如肯納為奧地利人,明明懂得德
文,但是不知為何就是一直忽視亞斯柏格的研究?這個部分確實是值得深究的部
分,到底發生了何事?我們現在只能猜想,德文文獻在二戰與後續的冷戰期間可
能較難傳遞到英美學術界,或者說兩者很難交流,即使肯納懂得德文,那他到底
能不能說他看過這些文獻?這裡面當然隱含政治議題。尤其亞斯柏格在二戰時期
人在德國,先前已經有一些文章(註一)指摘其幫助納粹進行種族淨化。
但我個人在面對這些歷史文件時,不會驟然就下定論。因為以今非古,說來不是
很厚道。因為人所生存的年代,必然有一些苦衷。縱然沒有真槍抵在後面,也可
能被迫做了一些事。在巨大無形的壓力之下,多數人無法主張理想與純潔。目前
指責他的部分,說他簽名效忠納粹,說他在一些被判斷癡愚的個案上,簽名轉送
至淨化醫院(白話的說,就是滅絕他們的生命了)。
此書作者是比較同情亞斯柏格的遭遇的,他參考的是Lorna Wing(第一個有系
統將亞斯柏格的德文文獻介紹到英語世界來的人)的看法,認為他所發表第一篇
關於自閉症的四個個案,都是高功能自閉症者。主要並不是因為他只看過高功能
者,而是他為了保護其他功能不好的孩子,只好選擇說他只看過這些功能好的。
功能不好的就被他隱匿未報了,以保護他們的生命。
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當年發生的實情為何,我們只能就著歷史文件討論可能
發生了何事。尤其我們這些不懂德文的人,只能看著三手翻譯書,踹想著當年的
情境。我知道今年初新出版的《亞斯伯格的孩子們:自閉症在納粹維也納的起源》
也是在抨擊這件事情,或許值得我們再深究一番(我還沒找到這本書,等我看完
了再談談有何感想好了)。
無論如何,這個史觀上的爭論,並不會影響《自閉群象》這本書的貢獻。如果大
家真的想瞭解真實的自閉症到底為何,歡迎來看這本書,絕對不會令人失望的。
---
註一:
亞斯伯格的謊言:參加納粹「優生滅絕」的小兒科權威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095788
註二:
亞斯伯格的孩子們:自閉症在納粹維也納的起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885
- Aug 14 Fri 2020 19:00
隔離檢疫對心理的影響
隔離(Quarantine)一事在過往歷史中存在已久,此字最早出現在西元1127
年的威尼斯,一開始是用在痲瘋病患者(或稱漢生病),後續也用來對付黑死病
1 。目前隔離多數用於空氣或飛沫傳染之疾病,最簡單的居家隔離方式,即是請
得到流感的學生或員工待在家裡,等疾病完全康復之後再回到學校或工作崗位
上。
但若是防疫需求的強制隔離,對於隔離的條件會變得較為嚴格,通常也會對
隔離者帶來負向經驗。隔離期間長短與否視疾病在人體存活的能力而有區別,過
去曾在台灣引起風暴的SARS,其隔離期就為10天。此次的COVID-19(或是俗稱
的武漢肺炎)與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中
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隔離期就拉長為14天。大部分的國家其成人強
制隔離方式為個人房,各種生活與醫療需求由防疫單位提供。人性一點的方式可
分時分區活動,也就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出來活動、放風。但即使如此,
也還是失去自由,無法自行外出,與家人伴侶分隔兩地。全城隔離的方式在現代
已經較為少見,先前於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的西非國家獅子山共和國曾全國
宵禁三天,在這三天中,全民都禁止外出,讓防疫人員挨家挨戶逐一訪視,用以
確認全民是否感染,以避免疫情持續擴散而無法停止 2 。
不管是哪一種隔離(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強制隔離),部分被隔離的人員
可能出現不同層度的心理負擔,有的人會覺得無聊、無事可做,有的人會覺得生
氣、耗竭,有的人可能會有憂鬱、罪惡感、壓力大、心情不佳、過度擔心該疾病,
嚴重一點的人可能出現失眠、酒精或物質依賴,甚至有無法承擔導致自殺的案例
出現。當然也有少數人報告有正向的快樂與解脫的感覺 1 。
隔離期過後,不只是被隔離者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連執行隔離的工作人
員都可能深受影響。他們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的症狀,無法忍受其他人咳嗽或流
鼻涕,有的人可能拒絕人多或封閉的地方,當然也可能出現過度洗手、過度清潔
的情況。最終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能逐步回到正常。
在整個防疫過程中,最難處理的是污名與歧視議題。許多人可能在無意間就
透露出對於被隔離者或醫療人員的厭惡,他們恐懼、懷疑,無理的出現各種負面
批評,有的甚至拒絕特定人士到某些場所。這些人無來由的拒絕與不當言論,可
能讓大家都深受其害。若相關接觸人員因而拒絕通報感染症狀,就有可能會使防
疫出現漏洞,再怎麼防堵最後都可能會功虧一簣。其實不只是一般人對於相關人
員的攻訐,在國外也出現歐洲人歧視亞洲人,甚至出現肢體攻擊的案例 3 。這也
是世界衛生組織為了避免各國人民之間互相排斥揶揄,而訂出了人類傳染病命名
指南 4 ,並依據此指南將此疾病命名為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以避免對於特定地區或群體造成不當污名化。
為了降低隔離所造成的心理不良影響,政府相關防疫單位需盡量對隔離人員
做到以下幾點 1 :
◎ 告知正確資訊:現在正發生什麼事?為何會發生?解釋此情形還會延續
多久。
◎ 清楚有效率且快速的溝通。
◎ 提供基本需求,如水、食物、醫療等生活必需品。
◎ 隔離期程訂定之後不要改變,但要盡可能簡短。
◎ 多數的不良影響來自對於人身自由的設限,若是自願隔離者可能困擾較
少,長期下來副作用也較少。
◎ 衛生官員需強調隔離是利他行為。
目前看來,台灣防疫單位尚能按照上述幾點逐一執行。暫且先不論中國的防
疫方式,日本此次應對鑽石公主號油輪的疫情,則讓許多公共衛生專家打上不少
問號,連最基本的資訊都含混不清,只會讓被隔離者心情上更為煎熬 5 。況且,
船上乘客大約一半日本人,更難以理解標榜「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國度,其
曖昧不清的應對態度。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Brooks, Samantha K. and Webster, Rebecca K. and Smith, Louise E. and
Woodland, Lisa and Wessely, Simon and Greenberg, Neil and Rubin, G. Jame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 It: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2/3/2020).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532534
(此文章尚未通過同儕審查)
2. 防伊波拉擴散 西非獅子山全民禁外出3天
3. 肺炎疫情:種族歧視開始蔓延全球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est Practices for the Naming of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5. Quarantined Cruise Passengers Have Many Questions. Japan Has Few Answers.
- Apr 27 Mon 2020 19:00
如何養育《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天才
《冰雪奇緣》是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在全球一共獲得超越12億美元的
票房1。在世界各國的小女孩眼中更是女王中的女王,不止是席捲了玩具市場,
更在各種扮裝活動中大受好評。
(以下有雷,自行迴避)
重新觀看這部重量級動畫電影,可以知道女主角艾莎在小時候是個天賦異稟
的孩子,天生就可以使用冰雪魔法。但在一次遊玩的過程中,不小心誤傷了安娜,
讓父母的管教方式轉趨嚴厲。不止警告艾莎不可以再次使用魔法,還嚴格限制了
她的生活環境,幾乎到了足不出戶的地步。
但這樣完全防堵的措施,並無法讓艾莎免除掉天生所擁有魔法,反倒讓情勢
更加惡化。因為不曾使用這項能力,反而無法順利控制,喪失了學會與天賦好好
共處的時機。在加冕典禮上,因與安娜產生劇烈口角,導致情緒過度激動,而全
然地釋放出冰雪的能力,進而造成全國及周邊城鎮皆進入酷寒季節。
對於如何養育類似艾莎這樣的天才,才能讓其社會問題與行為問題降至最低,
發展心理學家已經研究甚久,並提供以下幾點建議2:
◎給予聰明的孩子多元的經驗。
◎當孩子展現強烈的興趣與才能時,提供機會去發展它們。
◎支持孩子智力與情緒上的需求。
◎讚美努力而非天賦本能,以協助孩子養成「成長心態」。此事尤其困難,父母
有時會落入窠臼,以為只要成績好就是成長,完全忽略天才所需要的是更進一步
往前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整個過程中,如何保持良好的態度,確實是父母與小孩
的共同課題。
◎鼓勵孩子承擔智力所帶來的風險,並幫助他們學習失敗。
◎當心標籤化,天賦本能可能帶來情緒負擔。
◎與老師合作,以確認孩子真實的需求。聰明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多更有挑戰性的
素材、額外的支持、學習上自由,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步調不受限制的學習。
◎讓孩子的能力接受測試與諮詢。如果父母親擔憂小孩的情況,不曉得孩子的天
才落於哪一個區段,到底是真正的資優?還是只有稍微有點小聰明?還是介於兩
者之間?記得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如兒童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者是學校
的特教老師。若結果是正向的,這可以讓父母有所依據,才能爭取更為進階的學
習。但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的困難,如閱讀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會造
成社交與情緒上的挑戰,則需要相關人員提供適切的幫助。
如果按照上述的指引來看,艾莎的父母完全反其道而行。既未提供多元經驗,
也沒有給予任何學習的機會,只是一味地將她關在房間裡,告訴她「要控制、要
控制」,但要怎麼控制也完全不知道。上天的禮物成為巨大的負擔,既無法承擔
魔法所帶來的風險,也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到任何經驗。這樣的養育方式,對於艾
莎而言,全然是負向的。若以一般的發展趨向,是很難走往富國利民的道路,反
而最終可能成為憤世嫉俗的孤高天才。當然,電影出現了戲劇性轉折,艾莎失控
的魔法,反倒是逼使她自己找到控制的步調,也才讓經典名曲「Let It Go」有
其相稱的激勵效果(當然,迪士尼動畫電影畢竟不是華納兄弟,不可能拍出像《小
丑》這樣驚悚的結局XD)。
總而言之,養育一個天才兒童要投注的心力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不小心
發現您的孩子像艾莎一般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記得保持開放的心態,讓孩子可以
自由的探索,並且適切的發揮所有潛能。最終,才有可能將這個天賦的能力,在
最合適的地方,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冰雪奇緣
2. Clynes T . How to raise a genius: lessons from a 45-year study of
super-smart children. (2016). Nature; 537: 152–155.
- Jan 07 Tue 2020 19:10
《小丑》是如何鍊成的
《小丑》上映之後在各地引發了觀影浪潮,多數觀眾對於電影中小丑的心理
狀態討論不休,以為精神疾病的患者必然會導致重大的暴力事件,甚至對於相關
個案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排拒心態。
(以下有雷,自行迴避)
在討論這部史詩級的電影時,我們還是不能忽略整個時代背景的影響。雖然
故事是設定在高譚市,一座虛構的城市,但現實中約略可以直接對應的就是美國
八零年代的紐約市。電影所陳述的邊緣地帶類似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Bronx),
此處失業率高、貧富差距過大、種族歧視嚴重、醫療費高漲導致窮人無法就醫等
等社會問題至今仍未解決,貧窮率28.4%為紐約市全區之冠,接近全區三分之
一人口活在貧窮線之下,比布魯克林區(20.0%)還要慘澹1。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在失業、貧窮、福利取消、中斷就
醫、停止服藥、家有重症老母等種種不利的條件之下生存,在社會底層不停地掙
扎,找不到人生的出口。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失敗,導致了難以收拾的亂局。
如果一般人願意多抱持一些些同理心(而不是在於有跟沒有之間),如老闆不要
不明就裡的亂罵一通、同事不要亂給一把真槍、坐地鐵時不要故意排擠失意的人
等等。或許事情都會出現轉圜,而非只有走上極端暴力一途。
至於能否從電影的片段判斷小丑到底呈現出何種精神疾病?只能說異常困
難。困難的地方在於,電影所呈現的是外在行為與部分症狀,但是缺少診斷中至
關重要的病史、持續時間(duration)與嚴重程度2。我們知道與鄰居互動、約
會都是不存在的,推測可能有幻聽與妄想,但是這樣頂多只能說有psychosis(精
神病症,通常指稱脫離現實的幻聽、妄想、奇異行為),但並未達到任何正式診
斷。其餘的自戀、反社會、煙不離手、情緒冷漠、突發性暴力、情緒暴起暴落、
殺人後異常平靜、童年曾受虐待、創傷後壓力反應等等異於常人之處,因無詳細
病史資料,並無法驟下任何診斷,只能說是個人特質的極端延伸。
至於社會大眾至為關心的精神疾病是否會導致重大暴力事件,先前已經為文
討論,可前往參閱(精神疾病並不等同於重大謀殺案;精神疾病並非重大暴力行
為之主要原因。我知道大家一秒鐘都是幾十萬上下,沒時間參閱)。在此簡單截
錄兩文之重點,反覆提醒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會比一般人有更多暴力行為:『因心
智異常所導致的謀殺(mentally abnormal homicide,包含導因於精神疾病而無
須負擔刑事責任及精神狀態不適合受審者,以下簡稱MAH)只佔了謀殺案件的3.7
%。也就是說,大約96%的案件都是正常人所為。過去25年來,MAH所佔的比
率很穩定,都在2%至4%之間浮動,並未有顯著變化。MAH發生的比率也與精
神醫療利用率無關,不是服務件數變多,MAH就會下降。若以受害者來看,MAH
的對象主要是家人,大約佔了六成,陌生人受害只佔了百分之9;但一般人謀害
的對象主要是熟人,大約是百分之49。如果真要以統計顯著與否來看的話,一
般人較常殺害熟人與陌生人。』(這個就是傳說中自己抄自己已經發表過的文章
XD)。
若我們再深入瞭解到底何種精神疾病犯下謀殺案件的比例較高3(見下表),
從文獻中可以知道確實是psychosis,約佔82.5%。但在解讀此表時,需特別小
心。這裡所謂的82.5%,並不是指全體犯罪者中有精神病症的比例,而是指精
神病症佔了因心智異常所導致的謀殺案件的比例。若真要去推算全體犯罪者中有
多少精神病症比例,則是3.1%(3.7%×82.5%)。接續的第二名是確診為思覺
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約佔53.1%;第三名為物質使用
疾患,約佔41%;第四名為人格疾患,約佔17.5%(註)。若再更進一步考慮精
神疾病患者,何時會出現暴力,首要的兩個與治療有關的危險因子是不遵守醫矚
接受心理治療與不遵守醫矚接受藥物治療4。也就是說,當拿掉心理治療的監控
效果與藥物治療的鎮靜能力時,暴力隨即伺機而動。《小丑》的主角亞瑟·佛萊克,
也在社會福利取消後停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後續引發更大規模的暴力事件。
此處確實與上述二篇回顧性研究一致,在這裡只能讚嘆電影編劇的精準設定。
「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最慘的就是人們總期望你表現的像沒有得病一樣。」
(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這是佛萊克在日記中不經意所吐露出來的心情寫照。世界上
有一半的人,確實不知道另一半的人如何生活。他們背負著這個疾病,默默的活
著,並不祈求雪中送炭,只希望今天不是悲慘的一天。他們只能單純的尋找一個
靜謐的角落,安靜的活著。但現代社會是否可能連最後一個邊緣的角落,也不肯
提供?這部電影並沒有提供終極答案,但無疑是最反諷的寫照。
註: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四項加起來超過100%。但這個表不是這樣解讀
的。這裡結果並沒有寫錯,因為共病的關係,很多個案可能有兩種以上的診斷。
也就是說,精神病症這一組,可能同時又被分入思覺失調症與物質使用疾患中。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An Economic Snapshot of the Bronx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2013).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3. Penney, S. R., Prosser, A., Grimbos, T., Darby, P., & Simpson A. I.
F.(2018). Time trends in homicide and mental illness in Ontario from 1987 to 2012: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ovision.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3 (6), 387-394. DOI:10.1177/0706743717737034
4. Witt, K., van Dorn, R., & Fazel, S. (2013).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in
Psycho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110 Studies. PLoS ONE,
8(2):e55942. doi:10.1371/journal.pone.0055942
- Nov 21 Thu 2019 19:19
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
稍有心理衛生概念的人都曉得,過度報導自殺事件會導致模仿效應。媒體鉅
細靡遺的描述自殺歷程,過度戲劇化的呈現自殺故事,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尤
其是知名明星自殺,如張國榮、倪敏然、崔真實等人,更在當地形成一股自殺風
潮。但這些致命性的自殺過程,說來在真實的人生中還是非常罕見的。
先前最為有名的自殺新聞,是美國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於
2014年8月11日過世,此事發生後相關新聞報導了數星期之久。後續的研究顯
示,以時間序列模式的研究方法推估,2014年8月至12月可能會有16849個自
殺事件。但從實際的數據看來,在這段期間內卻發生了18690件,多增加了1841
起,大約增加了9.85%1。此研究證實了過度的媒體報導,與自殺案件有重大關
聯,確實產生了「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此名來自德國知名作家歌德的
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主角維特因愛情得不到回應而自殺。此書在十八
世紀歐洲曾引起大流行,人們會模仿書中言行、穿著,甚至仿效其自殺。後世以
「維特效應」用來指稱模仿新聞案件而自殺之情形)。
但少數研究顯示,名人自殺並未導致更大規模的自殺潮,如九零年代最為知
名的超脫樂團(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自殺一事,曾在青少年族群中引
起了極大的震撼,甚至導致當地的危機處理中心電話暴增。但後續的資料顯示,
事件發生地西雅圖國王郡自殺案件並未暴增2(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
雖說如此,但從過去的回顧性研究可知新聞媒體強力的報導名人自殺案件,
確實會產生示範作用,也會帶來類似廣告的效果3。媒體深諳激發人類情緒的方
法,過度簡化自殺原因、將事件描述成高潮迭起的故事,都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
雖然目前的研究著重於傳統傳播方式,如電視與報紙。但新興傳播方式,如網路、
臉書、電影等其他媒介,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其實美國疾病管制局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現自殺相關新聞需要做更多規範4,
並具體建議相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與記者關心以下問題:
◎ 自殺新聞是否有新聞價值?新聞組織若想報導某案件,能否先諮詢專業人員
應該如何報導,正確的描述與負責任的態度都是應該具備的要素。
◎ 「不評論」自殺案件。心理專業人員應避免提供簡短、立即的答案,因為自
殺背後涉及的問題可能非常複雜,決不是短短幾句話就能帶過。
◎ 務必明白自殺新聞會導致更多自殺案件的發生,這已經是確定的科學研究。
自殺已經證實會「傳染」,如何有節制、負責任的報導才是首要工作。
◎ 官方單位與新聞媒體應仔細思考,自殺事件之中什麼樣的細節應該被報導出
來。所有的報導是基於事實,沒有評論、臆測、戲劇化故事。如果非不得已
一定要報導自殺案件,應以「最小化」的方式呈現。所謂的「最小化」的新
聞呈現方式,該指引舉了一個小例子,非常適合當成範例:
『15歲的小約翰,週五於楓木道死於槍傷。他是瑪莉與約翰的兒子,為城市
高中的二年級學生。約翰先前住於隨意鎮,從10年前搬到這裡。小約翰的葬
禮於週日舉行。如果想要談談關於他的死亡,所有學生都可尋求學校輔導人
員的協助。』
若新聞媒體真的要報導某個自殺案件,需注意避免犯下以下幾個錯誤4:
◎ 不對自殺事件做出簡單的解釋:導致自殺的原因通常都非單一因素,而是有
複雜的心理、社會脈絡。最後的單一事件並非導致自殺的唯一原因,有很多
問題可能被家屬或記者所忽略。在台灣的自殺新聞中,經常被簡化成考試成
績不佳、心情不好、與父母或同學爭吵等等單一因素,但我們都忘記背後可
能有複雜的成因,而不用輕易地做出因果推論。
◎ 不需要在電視新聞報導中,反覆、持續過度的報導自殺事件:持續性報導會
導致身處危機的人們過度關注該事件,進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傳染」。若真的
有新聞價值,記者朋友們應找尋其他替代的報導,如上述的「最小化」呈現
方式。
◎ 不使用駭人聽聞的報導方式:自殺事件一旦被報導,自然會成為公眾的焦點。
在報導時,不描述過多的細節,也不使用戲劇性手法、圖片、影像。不呈現
出喪禮照片、自殺地點、逐漸消失的個人房間等等。
◎ 不報導自殺方法的細節:如果只是簡單說明死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沒有關
係,但是不需要將背後的機制與程序完整的敘說。因為過多細節的描述,只
會引起潛在的自殺者高度的興趣,進而引發自殺行為。
◎ 不要呈現「自殺代表某種結束」:自殺行為在情緒困擾的個案中還是較為罕見
的行為。如果報導呈現出自殺是一種手段,可破壞人際關係或反抗父母懲罰。
那麼這種說法就會吸引潛在的自殺者仿效,認為這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更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強調用自殺來威脅他人,這並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不要將自殺描述成一種榮耀:在報導自殺事件時,不要過度報導公眾悼詞、
降半旗、建立紀念館等等,若潛在的自殺者感受到這不是哀悼,而是尊重,
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的蔓延。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恐怖份子團體會誇耀
自殺炸彈客,稱其為「殉道者」,過度強調「這是聖戰,阿拉與我們同在」、「行
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如此說法自殺行為不會減低,反而可能會感染更多
人投入。
◎ 報導焦點不應放在自殺者還是有正面的特質:在採訪的過程中,親友可能因
為被引導或同情自殺者,而過度說明其積極面,如「是勇敢的孩子」、「有光
明的未來」,而忽略孩子悲慘的經驗和經歷的麻煩。如果缺少正視自殺者的問
題,確實有可能吸引潛在自殺者,尤其是那些缺少正向回饋的人們。
如果用上述的指引來看待台灣媒體的自殺新聞,就會發現還有非常巨大的進
步空間。我們如何將自殺事件的新聞價值降低,最小化其報導,才可能減低自殺
行為的傳染性。
參考資料:
1.Fink DS, Santaella-Tenorio J, Keyes KM. Increase in suicides the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f Robin Williams in the US. PLoS ONE, 2018; 13(2): e01914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1405
2.Jobes DA, Berman AL, O'Carroll PW, Eastgard S, Knickmeyer S. The Kurt
Cobain suicide crisis: perspectives from research, public health, and the
news media.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1996; 26(3):260–69; discussion 9–71.
pmid:8897665.
3.Sisask M, Varnik A. Media rol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2; 9:
123–38.
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ogram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nd suicide contagion and the reporting of
suicide: Recommendations from a national workshop. MMWR 1994; 43 (No.
RR-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CDC-AAS Media Guidelines.
--
- Oct 04 Fri 2019 13:00
精神疾病並不等同於重大謀殺案
台灣社會每次發生重大謀殺案件,就陷入加害者必然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想像。
甚至還有一些政治人物附和必須強力監控精神疾病患者1,以為只要把他們全都
抓去住院,世界就會天下太平。
但稍有接受過心理病理相關知識的人,必然知道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會比一般
人有更多暴力行為。事實上,由精神病患犯下的殺人案很少,少到無法預測。在
2012年,將近一萬名美國人被槍殺身亡。當年最嚴重的案件—新鎮事件(或稱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發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新鎮市)—而被槍擊的身亡只佔了
這裡面的26人。從過去的資料已知,只有百分之三到五的暴力舉動是由精神病
患所犯下,而且這些案子多數沒有用到槍,精神疾病並非重大暴力行為之主要原
因。當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真的犯下暴力事件,通常是因為他們陷入與他人的衝
突情境,而不是預先策劃一場 大規模屠殺2,3 。
我們當然明白一般人簡單素樸的感想,認為外面的壞人瘋子很多,只要將他
們與社會隔絕,暴力案件就不會發生。社會大眾的疑問,歸結起來有以下三個:
1.精神疾病患者與一般人相比,其暴力發生的情況是否較多?
2.精神疾病患者若發生暴力,其對象為何?
3.精神疾病患者,若住院天數增多,是否發生暴力事件就會下降?簡單的說,就
是讓他們都關在醫院就好,是否就不會危害到外面的人?
以上三個可說是所有鄉民網友們最關切的問題,在各大留言版上留下各種仇
視精神疾病患者的,也約略都是這類的話語。若我們願意冷靜下來想想,找尋一
下最新的研究資料,或許還是有機會扭轉這些根深蒂固的不正確想法。這裡進一
步更新一篇最新的研究4,幫助大家重新思考一下重大暴力事件的本質為何,與
精神疾病患者到底有何關係。
我找到的這一篇是2018年加拿大團隊的研究,他們將焦點放在加拿大安大
略省,仔細耙梳從1987到2012二十五年來精神病患發生重大暴力事件的發生率
與發生型態。至2012年為止,安大略省成年人總人口約為1069萬人,雖然與台
灣有一小段差距,但不失為參考對象。這個研究說來非常複雜,因為同時要得到
法院與精神衛生系統的資訊,並進一步比對謀殺案件與精神疾病就醫的狀況。
表1.1987至2012安大略省殺人犯罪比率。(表為作者重製。資料來源Penny et al, 2018。)
年份 |
MAH*的數量 |
全部殺人犯罪的數量 |
MAH 所佔的比率 |
安大略省成人總人口 |
- Aug 27 Tue 2019 12:12
遺憾總是有的,但是永不懷疑
親子旅行是訓練小孩獨立的時刻。許多家長都想趁機讓小孩背背自己的
包包,嘗試看看孩子有沒有辦法自行生活照顧。像我們這次也是讓小孩第一
次在長途旅行上背背包看看。先前在台灣我們已經試過許多次讓小孩自己單
獨背包包,但成功的時候總是少數,小孩一開始興致勃勃,但背到後來多數
時間包包都在大人身上了。
這次出國旅行,我們還是不死心的讓小孩帶上自己的包包。第一天只是
飛機行程,相較而言平靜許多。第二天龍貓博物館、井之頭公園,也還算單
純。第三天,早上探親、百貨公司,下午橫濱神奇寶貝中心與皮卡丘大量發
生,考驗隨即來臨。當天行程的最後,可能大家都累了,坐上車後,才發現
妹妹身上的背包不見了。雖然當下我們在第二站就下車,但我極力勸說不要
再回去找了,一方面大隊人馬人困馬乏,另一方面可能會剛好遇上巨量的散
場人潮。如果背包裡面的東西不重要,那就當做捐給日本好了(詳情可見:
https://tinyurl.com/y24pv3v5)。
其實我們在日本掉了東西還有另外兩次。第二次是從小孩的國度離開之
後,先到小姨子家用晚餐。用完餐後離開時,手上提著一個塑膠袋,裡面有
一本我在亞馬遜買的摺紙書,還有一盒請小姨子在日本刻的小孩子印章(據
說可以直接蓋在衣服上,水洗不容易掉)。一開始是先讓妹妹拿,但是後來要
上車了,才轉由太太拿。但是到了旅館,大家都累翻了,洗完澡後全家直接
躺平。隔天一早整理物品時,就遍尋不著。心想不妙,難道又掉了?當下把
房間各個角落翻過一輪,才確定真的不見了。不過我實在想不起來到底什麼
時候掉的,只好去搭車時再問問車站辦公室。車站站員一聽到我們是外國人,
非常有應對經驗,馬上拿出一台IPAD,我講中文後,可直接翻成日文。接著
他講日文,又可直接翻成中文。這樣溝通完全沒問題,也不會英文講半天,
大家都聽不懂。問完的結論當然是,都營地下鐵這邊都沒有紀錄,可能要問
一下JR或東急那邊(在日期間有拜託小姨子再打電話去問問,但是依舊沒
有)。
事情通常是這樣的,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接著就會再發生第三次。好
像要發生過三次,這樣的經驗才會牢牢的刻在心上一樣。第三次是我們回國
當天,太太在海關外先買了東西,也自己拎在手上。但是在海關檢查時,就
發現自己手上拿的東西掉在第二間店的結帳櫃臺下面。當下立刻跟海關人員
說明,海關也很通情達禮,立刻就讓太太抄近路出去。我當下知道不要大隊
人馬再出去,再重新進來一次,先跟兩個小孩去找個地方歇腳、喝飲料才是
正道。好險,這次店員很機靈,發現之後就先放在店裡保管,太太再折回去
也很順利的取回。後來整個班機因為颱風延誤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以為要跟
時間賽跑的,也通通回歸靜待心態。
經過這次經驗,我們學到什麼東西買完就是放入大人背包,雙手就是假
的,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可靠。旅行後期重要的東西也都由我這邊背著,除
非我人整個不見了,不然背包肯定一定會跟著我走。
其實我對於掉東西心態上是比較坦然的,有時掉就掉了,它們就像是長
了腳一樣,再追是很難追回來的。後來我也想起了一句話來鼓勵自己:「遺憾
總是有的,但是永不懷疑」(Regrets, yes—no doubts though!)。在旅行的
過程中,難免就是會這個錯過那個也錯過,遺憾總是隨時會發生,但是不需
要因而懷疑自己或懷疑家人。我們只是親子旅行,又不是國是訪問。或許這
樣反思,心態上反而比較健康,心情上也會愉悅許多。
- Aug 25 Sun 2019 09:27
定居日本到底好不好?
邊走路邊觀察不同的國家的風俗民情,可以知道與台灣的差距在哪裡。
當然,你可以說這個與旅行毫無關係,大部分人要的是特別的景點、名店可
以有「到此一遊」的感覺。但這樣的觀光行程永遠都會蒙上一層粉紅色的薄
紗,看到的永遠只是經過很多潤飾與美化的事物。像前一陣子網路鄉民流傳
- Aug 24 Sat 2019 11:34
2019橫濱皮卡丘大量發生
對於一個神奇寶貝的粉絲而言,一輩子去一次橫濱參與一年一度皮卡丘
大量發生是非常合理的,這就跟回教徒一輩子一定要徒步去聖城麥加朝聖是
一樣的。每個人心中的信仰、價值觀皆不同,當然互相尊重就好,不需要互
相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