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創傷(Trauma by Proxy)並非直接發生於小孩身上,真實的災難事

件可能在千里之外,但透過媒體或口耳傳播,卻可能在孩子的身上出現創傷後反

應。雖然替代性創傷在最新的診斷準則(DSM-5)中並未正式納入創傷後壓力症

之中,但其行為及情緒反應與此狀態類似。


  這些天然或人為災難所涵蓋的範圍很廣,包含住家附近發生火災、同學發生

嚴重車禍、社區中有人自殺、朋友中得到重大疾病、同儕中將真實的創傷經驗告

知孩子、社會中的重大暴力事件、父母的朋友在交通意外中受傷或死亡等等,這

些受難狀況都會一點一滴的影響孩子們。新聞媒體當然加劇了消息的傳播,除了

電視新聞反覆播放之外,報紙頭條、新聞圖片、入口網站、雜誌封面都可能是消

息傳遞的幫手。這也是國外媒體處理災難事件為何如此謹慎的原因,因為任何不

當的傳播無論如何都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影響。兒童青少年因為發展尚未成熟,更

容易遭受外界干擾。


  父母親在面對如此情境時,要先照顧好自己。自己先照顧好,才有可能有餘

力進一步關懷小孩。讓自己成為行為模範是很重要的,即使面對災難事件,我們

還是有辦法回到正常生活,每天應該進行的用餐與運動都可照常進行。小孩因此

可回到常軌,在每天的日常活動中逐步恢復。


  接著,父母自己對整個事件要有一定的瞭解,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與小孩

一起生活時,要有足夠的敏感度,若發現有過多焦慮與憂鬱反應時,就應該找到

合適的時間與小孩好好討論。與孩子們討論整件事情時,先聽聽他們怎麼說?如

何思考整件事情?他們的觀點是什麼?現在會擔心什麼?聽完之後,先指出自己

對於孩子的觀察,如小孩因為這件事情而過度悲傷,甚至吃飯也減少了、興趣喜

樂都減低了。然後解釋自己對於重大案件的觀點是什麼,但這些意見只是給他們

參考參考,並不是與他們辯論、強加於他們之上,接受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

不用非得採取大人的方式不可。最後要提醒小孩,成年人隨時都在他們身邊,家

裡有足夠的安全、溫暖與支持。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因發展情況不同,必須注意需採用不同的方式。若對

象是出生至一歲孩子,你可能會感覺他們很忙亂、不安,他們可能失去正常的發

展:本來已經發展完善的,會突然不見了。如本來會對人揮手再見的,就一時忘

記了,即使大人催促、鼓勵,可能也不記得。另外,學習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時可能會失敗,學習新的東西會比先前的慢了很多,學習歷程被拉長了,重複教

導仍舊無法學會。對於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大人需給予更多的撫慰,讓他們安穩

下來。當然在這段期間裡,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教養上是必然的。

  
  若小孩是學齡前兒童(二到五歲),請先關掉電視新聞,不要重複接收過量

的消息。重複的暴露在這些訊息之下,只會增加焦慮與害怕。並安排其他家庭活

動,去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如玩玩具、下棋、看故事書等等。最後再次解釋這

些事情發生的機率很低、十幾年才會發生一次、不太可能重複發生在同一地點

的,確認小孩身處安全的環境。


  若是大一點的學齡期兒童(六到十二歲),給他們具體、正確的知識是非常

重要的,如重大空難全球一年大約發生幾次;解釋為何這件事情不會天天都發

生;說明家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門鎖及安全裝置。也可幫忙小孩複

習緊急事情發生時可以做些什麼,如撥打110或119、記得家裡電話與住址等等。


  若是面對青少年(十二到十八歲),因為他們已經足夠成熟可以辨識自己所

看到的事件,可先同理他們乍聞這些災難事件還是多多少少會有失落感。與他們

的討論可以更加具體,如搭機之前注意安全機制、安全門的位置、如何運用逃生

通道、緊急事故如何穿戴救生衣、行有餘力如何幫助其他人離開現場。事件之後

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如何貢獻自己的能力,這些事情包含提供食物救助、捐款、

提供志工服務、關懷弱勢,避免未來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以上說明了不同年齡層的小孩,對於災難之後,可能出現的創傷後壓力反

應。若這些徵兆出現了,需特別小心注意。經過大人的關心調整,大多數的孩子

會逐步恢復,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如果這些特殊的行為反應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

間(一個月上),或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必須要認真考慮就醫,尋求專業人

員協助。
  

  

文獻資料:

Brooks, B. Siegel, P. M.(1996) The Scared Child: Helping Kids

Overcome Traumatic Events. New York: John Wil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