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事在許多文化中經常成為禁忌,就跟性教育一樣。華人更是在孔老夫
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名訓之下,讓談論死亡成為忌諱。因為種種顧慮,死亡
經常成為恫嚇的語詞,也常常與鬼怪、懲罰、地獄等負面概念連結在一起。許多
家長都認為不要教、不用認識,小孩自然就可活在溫室之中,處於無菌的狀態之
下。但小孩無可避免會面對死亡的衝擊,我們再怎麼逃避,還是會遇到小孩熟識
的人離開人世(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與其躲躲躲藏藏,不如好好
面對一番。本文是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以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視角,好好討論
一下嬰兒、兒童、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議題。
從過去的科學文獻中可知,較多學者是採用Nagy(1948)所提出的死亡概
念,其元素包含普遍性、不可逆、無功能、因果性等等(見表一)1。所謂的普
遍性是指所有的生物不可避免終將死亡,毫無例外;不可逆是指當一個生命死亡
之後,就不可能再復活;因果性是指造成死亡不可能毫無來由,事出必有因,如
生病、年老、發生意外。不過後續相關研究認為Nagy的研究有研究方法上的缺
失,如採用引導方式誘導小孩的回答。此一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不同文化的兒童
2。而後有學者認為應加入精神上、靈性上的概念:「無形的延續」,代表有形的
肉體已經死亡,才能考慮身後之事。但若採用較為簡略的概念理解死亡,四個元
素的說法確實不失為一種快速簡單的理解方式。
表一:死亡概念的元素
普遍性 |
所有的生物終將死亡。 |
不可逆 |
當身體死亡,就不可能再復活。 |
無功能 |
所有的身體機能在過世時即停止。 |
因果性 |
務實地、可抽象的理解造成死亡的原因。內在因素包含生病、年老。外在因素包含發生意外、他殺。 |
若站在兒童發展的角度,就必須配合小孩生長而考量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
心理學上最為人所知名的,當屬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在解釋死亡這件事情
時,也可採用相似的發展概念來看待。以認知發展理論出發,就可詳細解釋不同
年齡層,會隨著年紀的成熟,對於死亡的概念有不同的瞭解。以下分成四個階段
說明:
(1) 感覺動作期(出生至2-3歲):此階段的孩子,只會用感官與各種動作來
理解世界。幼童在這個階段對於死亡並無具體概念,他們以為看不見的東
西就是消失了,也無法詳細分辨分離與死亡之不同。
(2) 前運思期(2-3歲至5-7歲):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並未建
立,也不一致。對於死亡尚無普遍性看法,會認為這件事只會發生在別人
身上,自己、家人、親戚朋友卻可以倖免。他們的因果關係也建立的不恰
當,推論也有侷限。如果他們遭遇死亡相關事件,他們可能建立自己的防
禦方式,表現出沒事的樣子、不悲傷、照樣遊玩、一切如常。他們只能從
自己真的有看過、聽過、感覺過的部分去想像,無法思考自己未曾體驗過
的事情。他們可能會簡單的認為死亡只是離開了或者去睡覺了,因此有一
些孩子會害怕睡覺時間或與父母分離。所以,非常重要的是,家長或照顧
者在討論此事時,千萬不要告知小孩去睡覺或去旅行等同於死亡。我知道
很多人喜歡用出遠門了來形容人過世,但其實這並不是很好的說明,出遠
門代表有一天會回家,但若是哪一天知道這樣就是永遠都不會再回來的意
思,留在世上的人會有很深的被遺棄的感覺。這樣的說法只會讓小孩的認
知發生扭曲,並沒有任何好處。總之,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好的辦法
是用簡單的語言,以現實為基礎的解釋才是適當的。
(3) 具體運思期(5-7歲至10-11歲):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
慢慢變得成熟。可以理解死亡就是死亡了,但是仍覺得自己可以倖免。如
果其他人聰明一點或是運氣好的話,也可逃過一劫。小孩可能出現一些不
成熟的想法,如生病與死亡是一種懲罰。到十一歲左右,才能完整的理解
死亡就是身體機能全部消失。死亡是嚴重疾病或受傷所致,而非做了什麼
單一的錯誤行為。
(4) 形式運思期(10-11歲至青少年期):在這階段的孩子,抽象能力逐漸進
步,對於死亡的概念已經與成人相當,其複雜程度也與成人接近。也逐漸
可以接受所有的生命終將死亡,無人可跳脫。也可瞭解死亡不是魔術,不
是突然冒出來的(不是喝蜂蜜檸檬就可以豁免),可以理解成因為何、從
何而來。
家長們有了上述的概念做為基底,萬一需要派上用場時就不會畏畏縮縮、吞
吞吐吐。如果小孩的重要親人過世,個人覺得不需要隱瞞,就是讓他們參與整個
籌備喪禮的過程,各種儀式的進行也會協助理解這件事。他們在這個歷程中,應
該就會知道這個重要的親人不會再回來了。當然,如果是小小孩(7歲以下)可
能還是不太理解,因為認知發展還沒成熟的關係,他們可能還是懵懵懂懂、一知
半解。如果要與他們討論死亡相關的概念,可以考慮用繪本的方式,如《爺爺的
天堂筆記本》(這本是很容易入門書,用較為幽默的方式去看待死亡)。觀看的重
點不是唸過去就好,而是放在跟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假如故事情節發生在自己
身上的話,自己可能會怎麼做。對於他們所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看法,以尊重、
同理他們的態度,面對各式各樣不成熟的想法。至於在哀悼期間,就是多陪伴他
們,主要照顧者可能需要多擔待。大人自己也要小心不要耗竭,如果可能的話多
一點人輪流陪著小孩,讓主要照顧者偶爾也可以喘息一下。若能如此,大部分的
孩子應可以順利度過死亡的幽谷,慢慢恢復正常生活,逐步往前走,進而體驗真
實人生的脈動。
註:
參考資料:
1. Poltorak, D.Y. & Glazer, J.P.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cognitive and psychodynamic considerations. Child
Adolesc Psychiatric Clin N Am, 15(3):567-73. DOI:10.1016/j.chc.2006.03.003
2. Cuddy-Casey, M. & Orvaschel, H. (1997).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in relation to child suicidality and homicidalit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7(1):33-45. 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96)0004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