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殺人》為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此一電影從2017年上片以來
引起了一陣旋風,在多個日本電影獎項中多有斬獲。在2018年三月頒獎的日本
電影金像獎甚至囊括六項大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
最佳男配角(役所廣司)、最佳女配角(廣瀨鈴),是枝裕和一人就獨得三項(導
演、編劇、剪輯),男主角是大家特別喜歡的福山雅治(雖然是很多人老公,但
2015已經結婚了,大家可以先收拾碎掉的玻璃心,繼續支持他的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3apWneJUg4
(《第三度殺人》預告片。)
(以下有雷,請自行迴避)
電影劇情環繞在福山雅治所飾演的律師,企圖想幫殺人犯三隅高司(役所廣
司飾)脫罪。這樣的情節聽來很合理,律師就是盡可能找到可以輕判的證據。但
是隨著一次次的律見,一次次的開庭,犯人卻是一次次的翻供,這當然不容日本
法院所樂見。日本司法看來比台灣更為僵化,從準備庭開始,就只是在走流程,
流程走完宣布刑度,期間不容翻供或提出不同看法。每個證人已經被設定好要講
甚麼話,做什麼事。若有個人觀感,一律不得在法庭上陳述。這樣的情節設定,
讓整部戲頓時陷入羅生門之中,到底誰說的故事才是真相?是被害人的妻子(齊
藤由貴飾)所陳述犯人是為了錢財才殺人?還是妻子有了婚外情而雇用犯人殺害
自己的先生?亦是被害人的女兒(廣瀨鈴飾)被自己的父親性侵,但被犯人目擊
憤而殺人?還是女兒愛上犯人,為了幫犯人逃脫死罪,才虛構出性侵事件?或是
女兒其實才是真正的殺人犯,高司只是出於同情(或愛戀)而幫忙頂罪?還是犯
人因被不當解雇,因巧遇被害人而動手殺害?亦是兩人和謀使用不當原料賺取暴
利,但事後談不攏分贓事宜,才導致殺人事件?每個角色在法庭上的說詞,與私
下的面貌皆不相同。每一種故事情節都有可能發生,那真相到底為何?
![圖/Sandome no satsujin(2017)@imdb 圖/Sandome no satsujin(2017)@imdb](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ntoshi/1547878550-74834644_n.jpg)
電影的推衍故意營造出模糊的氛圍,令觀者有霧裡看花之感。在公堂之上,
大家真的就會好好說實話嗎?其實並不盡然。過去美國最為知名的性侵害案件麥
馬丁幼稚園案(The McMartin preschool trial),約有360名兒童作證遭受幼
稚園老師性侵害,他們的證詞現在聽來相當怪異,孩子們說他們在飛機上、地下
道、洗車廠、機場、熱氣球上被性侵,接著開始涉入邪教崇拜的議題,有女巫戴
著黑色帽子在天空飛來飛去;有老師在他們面前將兔子殺死取出內臟,並逼喝動
物的血。但讓他們挑出可能嫌疑人照片時,有的人挑了動作明星查克•諾里斯
(Chuck Norris)的照片,有的人挑了一群修女的照片(她們在四十年就過世了),
有的人挑了丹尼•戴維斯(Danny Davis,該案辯護律師)。整個案子在沒有實質
證據之下,進入了法院訴訟。此案件纏訟了七年,花費了花了一千五百萬美金,
但最後無人被定罪(可同時參閱HBO製作的電影《無盡的控訴》,並參考此文章:
為何兒童性侵害案件難以收集有效的證據?)。
此案件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從1980年代延燒至1990年代,全世界各地有多
所幼稚園或托兒所陸續被指控性侵兒童1,但多數無罪定讞。也有青少女長大之
後,回過頭去指控父親性侵自己。內容都是從一開始的性侵,進而加入各種匪夷
所思的虐待,把蜘蛛或嬰兒手臂塞進陰道裡面,接著又是一連串的撒旦崇拜戲碼。
美國鄉民們對這一套完全深信不疑,每次都是同樣的劇情看都看不膩。只能說全
世界的鄉民都有共同特質:越獵奇,散播的就越遠;越詭異,盲信的就越深。
這些證詞通常曲折離奇、不斷改變、互相矛盾,成了心理學家眼中的虛假記
憶2(false memory,意指個案回憶出從未發生的事)。連最早研究的此概念的佛
洛伊德都坦承,這些使用回溯技巧「提取」而出的記憶,很高的比例都是孩子遭
受父親性侵害,但「那些性誘惑的畫面從未發生過,那些只是我的患者自己編出
來的幻想,或者是我強加給他們的」3。但司法系統並未因此踩下煞車,許多無
辜的人,也因為這些莫須有的指控而深陷牢獄之災,至今仍無法重見天日(註)。
回到《第三度殺人》這部電影也是如此,所有的司法人員只是落入「驗證性
偏見」(confirmation bias)的陷阱之中,只蒐集能證明自己先入為主的成見,
在找尋證據時,只是在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挖掘出真相。真相真的有人在乎
嗎?還是只能埋藏在大雪之中。這是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不得不進一步深思的問
題。
註:麥馬丁幼稚園案開啟了美國司法訪談(forensic interview)的濫觴,
各個單位投入大量經費研發合宜的訪談方法。這些方法以科學為基礎,在中立、
客觀、標準化、不引導的情境之下,讓個案陳述其經驗或目睹事件。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Day-care sex-abuse hysteria
2. Maran M. (2010). My Lie: A True Story of False Memory. Jossey-Bass.
3. 紀迺良(譯)(2012)。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Dominic Streatfeild)。
台北: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