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機會到外面演講,講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相關,因為

ADHD流行率比其他精神疾病為高,也經常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因此參

與者常常會非常熱烈的討論一些相關問題。在這些討論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問題

個人覺得經常受到誤會(講白了就是月經文,每場都來一次),已經到可以寫成

單篇文章好好說明一番的地步了。這個疑問是:孩子出現許多行為問題,但這些

行為問題必然是因為ADHD所造成的?


    要回答此疑惑之前,我們先冷靜想想到底什麼是行為問題?行為問題所涵蓋

的範疇非常寬廣,若我們先暫時限縮其範圍,將其定位成社會規範下所不容許的

行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不同文化之下,有不同的社會規範,也有不盡相

同不能接受的行為。不同國家各有不同,歐洲國家可以忍耐的事,在台灣不必然

可以為人所接受。這些行為問題可能包括破壞物品、不服從指令、攻擊他人、說

謊、偷竊、挑釁的語言、從事冒險行為、缺乏問題解決能力等等。ADHD的孩子

確實與這些行為問題相關較高,但相關高不代表因果關係。另外,一般小孩也可

能出現行為問題,他們在被責罵之下,可能會口出惡言,也可能會反擊。這些

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並不必然專屬於ADHD所專有。

總是心不在焉的柯拉遜  


  如果小孩出現這些行為問題,而且影響日常生活甚多,當然需要好好優先面

對,並且專心解決。在此舉一個大家都比較不能忍受的例子,如偷竊一事,這個

問題沒改善長大後就是進入司法系統,幾乎不可能會有迴旋的空間。發現孩子出

現偷竊行為時,就是面對,不需要幫個案想其他通融的理由,也不用再牽扯到其

他枝枝節節不重要的事情上(如漢斯偷藥的故事,用以說明道德兩難情境,偷藥

是不得已的事)。向小孩說明偷了東西就是會遭遇到困境與麻煩,甚至可能需要

面對法律的制裁。如果小孩還小,確實不會有實質的制裁沒錯,但是不面對,不

處置,風波只會越滾越大。個案經常有的托詞是,「我只是借,只是忘記說了而

已」。忘記久了,就會變成理所當然,到頭來怎麼自圓其說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本來是在熟悉的環境、學校、家庭「借」,接著就是去外面的商店順手牽羊,「細

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的道理也就是如此。處理偷竊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體罰

是最沒有效果、也最不好的一種。若以行為理論的概念來看,讓個案得不到偷竊

的好處,拿不到「回饋」,才有可能阻斷此行為(註)。簡單的說,就是讓偷竊這

件事變得麻煩無比,只要一被抓到,就必須進行後續的善後動作,如歸還所偷的

東西、請求對方原諒、彌補過錯等等。除了立即的處理之外,等事情告一段落,

可以好好瞭解為何小孩非得要偷竊不可。若以發展心理學來看,不同年齡層必須

有不同的作法。學齡前兒童的偷竊可能是因為物權概念尚未建立,這個部分要花

一段時間慢慢讓孩子理解。大一點的小孩,大約七八歲左右其實都能理解偷竊是

不對的事情。這時候,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有需求時如何跟大人反應、如

何透過正當管道獲取物品。相關法律的知識也要慢慢架構起來,如偷竊是犯罪行

為,甚至可能吃上官司,最後可能關到監牢裡等等,要一點一滴的讓他們知道事

情的嚴重性。


  總而言之,行為問題的出現,並不一定伴隨著ADHD。只能說ADHD的小孩,

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較高。行為問題像流行性感冒一般,可能出現在所有的人身

上。遇到行為問題,也不可能拖著不處理,就像我們面對感冒一樣,小至多多喝

水、好好休息,大到掛診求醫、安排檢查。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忽視它們

的存在。

  
  


註:有可能阻斷回饋也阻止不了偷竊的問題。那這就不是普通的偷竊了,這是病

態式偷竊症(Kleptomania),與這裡所談的偷竊不同,病態式偷竊症屬於心理病

理學的範疇,這一群人偷東西並不是為了要拿到這個東西或其金錢價值,可能只

是為了舒緩其壓力,如先前很有名的好萊塢女星Winona Ryder,推測可能與此疾

病有關。如果是這樣,最好的處理還是要回到精神醫療領域內好好治療這個問題,

一般的法律、教育可能難以解決。

 

 

文獻資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Subcommittee o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teering Committee 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 Wolraich M, Brown L, Brown RT, DuPaul G, Earls M, Feldman HM, Ganiats TG, Kaplanek B, Meyer B, Perrin J, Pierce K, Reiff M, Stein MT, Visser S. ADH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1 Nov;128(5):1007-22. doi: 10.1542/peds.2011-2654. Epub 2011 Oct 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