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來,因台北市長柯文哲先生的直白發言,使「亞斯伯格症」一詞屢屢成為
新聞焦點。新聞媒體們見機不可失,開始挖掘很多天才名人的過去,探討他們是
否為亞斯伯格症。一時之間,似乎有點特立獨行的歷史人物全被劃歸為亞斯伯格
症。
但要把這些過去的名士所擁有的特質就直接劃歸為症狀是存在著巨大的問
題的,因為我們不明白留存下來的史料是否全面性?是不是很多生活上的細節都
因為記錄者覺得不重要而刪除了?抑或是這群寫故事的人自有其特殊的選材原
因,而故意只突顯這些特殊人物的特別事蹟?若是擁有強烈史觀的作者,更可能
因為其動機,而在擷取材料上做了許多偏頗的詮釋。
若真要診斷的話,生活微小的痕跡反而是最關鍵的部分。「留得殘荷聽雨
聲」,不只是幽微細緻之美,這些細微的部分,正是心理病理學上最值得推敲的
部分。如果逕自以為「殘荷」無用,就主動砍除,那我們永遠也不能貼近這些古
人真實的心理狀態。
因此,若要把歷史人物就直斷地指稱擁有現代某種疾病,是非常非常危險
的。既無無實質意義,也不切實際,只是為了滿足部分現代人自以為是的想像。
另外,亞斯伯格症的爆紅也與FB上廣泛流傳了一個線上測驗有關
(http://relab.cc/baron-cohen/)。根據其陳述是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學者,
很多網友搶著自我測試一番,做完之後連忙公布自己是不是亞斯伯格症。如果結
果也判斷「是」的話,就好像中了樂透一般,覺得自己也是蓋世奇才,肯定跟牛
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般齊名。即使這個測驗一開始已經反覆說明這不是正式的
診斷測驗,有高分並不代表有問題,有問題也不代表就一定有亞斯伯格症。但大
部分會分享此一結果的網友們,哪裡管那麼多,只想要在流行的熱潮中感受高潮
罷了!即使最好的方式是尋求正式醫學管道確認自身狀況,而非單憑一個簡易測
試就決定得了什麼疾病。(如果每一個醫學疾病都這麼輕易,那以後都不用看醫
生,用電腦自己揀就好了!)
若回到亞斯伯格症的本質來討論的話,會發現事情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中美
好。因為依據最新的診斷準則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以下縮寫為DSM-5),此一疾病已經被取消。
被取消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疾病診斷敏感度太低,常被錯誤診斷。也就是說,
十個被診斷成亞斯伯格症的小孩,被另外一個團隊進行診斷的話,得到同一疾病
的機率很低,有的人會變成自閉症,有的人變成高功能自閉症,有的人變成不典
型自閉症。況且,在DSM-5中,其自閉症類群的診斷準則說來是變嚴格了,很多
過去在第四版被診斷成亞斯伯格症的個案,在新的準則之下,是根本放不進來
的。目前研究的結果有高有低,大約只有25%—75%的人在DSM-5上會被診斷
成自閉症類群。
除此之外,從臨床上的觀察也可知道,大部分的亞斯伯格症個案,其生活適
應能力、職業功能、社會功能都比自閉症好太多了。若醫療資源是有限的話,重
新思考資源的配置,不外乎是更加合理的作法。當然,整個疾病診斷被取消,後
續影響的層面很大。可能重大傷病、手冊、社會福利、特教資源都會被取消,這
事情在美國一樣遭受到重大抗議。DSM-5暫時的權宜性作法是,如果個案之前已
經被診斷成亞斯伯格症,傾向沿用,不再另做一次診斷。
總而言之,亞斯伯格症在正式的診斷準則中已經消失,如果一直停留於過
去,認為過去的歷史是唯一的科學真實,就像是不停地想「拿明朝的劍,來斬清
朝的官」一樣,只是讓人覺得荒謬而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