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聽說這是一部關於精神疾病的電影,因為與專業相關,因此一直期待能
去瞧瞧。但是自從上檔以來,一直很難從育兒生活中抽身去看。不過,就像我自
己先前鼓勵自己的一般,有了雙胞胎一樣要「馬照跑,舞照跳」。雖然實際上已
經變成「馬也不跑,舞也不跳」,所有的休閒生活被減到最低,每天唯一期待的
就是可以順利活著,這已經是最大的恩賜。但無論如何,為了這部片,還是想辦
法從繁忙的生活中逃脫出來。(以下有雷,自行迴避)
看完這部片的第一個感想是,好萊塢電影進步很多,主題居然是在談英雄的
人性。以前這個部分會完全被忽略,英雄就是英雄,他不會有感情,不會害怕,
只會毫無顧忌、勇往直前,回家以後他做了什麼事、生活會有什麼困難,大家都
不太在乎。但是現在這個趨勢改變了,英雄也會跟家人吵架、情緒失控、面臨婚
姻危機,甚至可能是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症)
的個案。
關於狙擊手的電影,這並不是第一部。很久以前有一部叫做《大敵當前》
(Enemy at the Gates),也是在講這樣的故事。劇情也是兩個狙擊手在戰場上拼
駁,拼到最後,當然會有一方贏了,另外一方輸了,戰役也因而有了新的契機,
使故事來到了盡頭。但是《美國狙擊手》更為勝出的地方在於,傳奇般的狙擊手
回家以後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對於細節的描述,讓英雄也有活生生地人性,這個
部分讓英雄更貼近一般人,也更能呼應平常人的困境。
片中關於回家之後細微處的敘述,就是反覆呈現PTSD這個疾病,個案如何
一步步從疾病的狀態中復原過來。雖然電影中並沒有正式說明主角是否罹患了此
疾病,但是,至少故事中不斷地陳述創傷之後的相關反應,並紀錄如何從創傷之
中,慢慢的回到正常狀態(註)。
PTSD中三大症狀再經驗(Reexperience)、逃避狀態(Aoidance)、過度警
覺(Hyperaroual)細緻地分佈於電影之中。坐在電視機前,明明電視沒有打開,
卻好像重臨戰爭現場,這是再經驗;主角太太一再詢問對於戰爭、好友戰死的感
想,但個案一再拒絕說明及回答,這是逃避狀態無誤。過度警覺的例子很多,幾
乎俯拾即是,如從戰場回來,整個身體處於緊繃狀態,血壓也過高;去修車子,
聽到電鑽的聲音,過度緊張的以為發生什麼大事(這個段子安排的很巧妙,一方
面自己覺得不安,另一方面又有以前自己在戰場上救過的士兵來道謝,但凱爾明
顯侷促不安);去醫院看自己剛出生的女兒,但女兒一哭,自己馬上大怒,希望
護理人員立刻處理;家裡舉辦聚會,一隻大狗突然跑來跟自己的孩子玩,但是卻
錯誤解讀成以為緊急狀態又發生,立即抽起地上的狗繩子,企圖痛打狗兒。但是
好險被太太大聲喝住。
如此狀態也開啟了治療的契機,凱爾比較願意到醫院與醫師談談,也願意參
加互助支持團體。隨後也與成員去到靶場復建,嘗試從打靶的過程中,掌握確實
控制人生的感覺。影片後段所呈現的每一個細節皆與復原相關,搬家、重拾家庭
生活、和兒子去打獵、與女兒遊玩、重修夫妻關係,一步步回到正常生活。
最後的結局個人覺得非常的傳奇,好像為了這個人寫註腳似的發生。雖然幸
運的從戰場中歸來,但卻仍舊逃不過PTSD的糾纏。凱爾與同樣從戰爭歸來的士
兵從事復健時,很不幸地在靶場被對方槍殺身亡。這真是令人喟嘆的結束,宛如
煙火般絢麗地消逝。
因此個人覺得不要只是單純的認為此片是政治宣傳片,若真要強化政治宣傳
的話,拍出個像超人般的人物不是更好?這也是我覺得所有的戰爭片到頭來其實
都是反戰片,拍得越真實,越貼近戰場氛圍,越讓人覺得戰爭的荒謬。「武官死
戰」只是讓人深感時代的悲哀罷了。
註:請觀者注意的是,是否有PTSD這個疾病無法單從影片中的描述就可以
簡單判斷,這裡只是就現有資料推測,無法取代正式的醫療診斷。這裡也無意教
導如何診斷,這不是我們看完影片該做的事。
- Feb 12 Thu 2015 23:31
回不來的英雄—談《美國狙擊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