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台灣已經逐步邁向已開發國家,許多家長仍將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視為

畏途,最好這輩子都不要接觸為佳。有點像古人所說的「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

獄」那樣,這件事情直接從我們的生活絕跡,「不能問,也不能說。」但這種面

對毒蛇猛獸的態度,並無法根除我們與心理疾病的關係,無論直接或間接。


  因此,家長們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什麼時候要帶小孩去就醫。最簡單的判

斷準則是要從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及跨情境四個方向著手。頻率就是發生問題

的頻次,以不專心為例,那這個小孩是每天都不專心,還是偶爾才不專心呢?一

個星期大約出現了幾天?寫一次功課的話,到底會分心幾次呢?強度就是嚴重程

度。到底分心之後會怎麼樣?有的小孩就完全忘記眼前要做的事情了,有的還能

勉強自己回來繼續寫功課。持續時間是指從問題發生開始,已經延續了多久的時

間了,是三個月?半年?還已經兩三年了?跨情境是指問題不只在同一情境發

生,而是在很多情況之下都會發生,在上課時也發生,在玩的時候也發生,在吃

飯的時候也發生,到底是無時無刻都會出現?還是只出現在一兩個情境之下?


  詳細的理解這四大面向,有助家長判斷問題的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其實

現在我們在門診心理衡鑑初次遇到的個案,並非所有個案都很嚴重了,有些時候

是家長過度擔心了。因為現在資訊發達,Google又這麼神,很多人常會將問題

直接丟到網路上提問。打了關鍵字,自然會有很多資訊跳出來。然後有一些自以

為天才的家長們,就會自行診斷自己的小孩符合哪一個疾病準則。這樣做當然無

可厚非,我們同樣擔心孩子,有時當然會過於急躁就下了判斷。但是要知道的是,

這樣的自我診察還是有誤差的,因為網路提供的資訊可能是錯的、不完整的,我

們也可能太過心急,而誤解了這些專有名詞的意義。假如電腦這麼可靠的話,那

人類也不用學的要死要活了。目前電腦的極限就是雖然記憶容量很大,但是無法

判斷是非。簡單說就是沒有前葉功能,沒有計畫、判斷能力,它不知道何時要停

止,何時要轉彎。什麼問題都以為搜尋引擎會給我們最終解答,這樣子誤判的風

險是很大的。





  那什麼樣的狀況來就醫較為恰當?最好問題已經持續一陣子了,約三個月到

六個月了,家長已經用光可以使用的方法,教也教不會,學也學不來,已經變不

出把戲了。我們在養育這樣的小孩時,容易失去耐性,動不動就發脾氣,然後想

都不想只會用罵的、吼的、體罰的,大人自己都感覺疲憊、沮喪、身心俱疲,常

常處在放棄邊緣。在家裡之外的情境,這個小孩也常常被投訴,從學校老師、安

親班老師、各種老師都反應有特別的狀況出現(那就不是個別老師對你的小孩有

偏見);其他家長也反覆反應小孩又闖了禍、惹了麻煩。另外,小孩人際狀況也

每況愈下,不是朋友越來越少,就是開始被欺負。在各種課程安排的分組中,常

常落單,常常成為餘數。下課時就像個遊魂一樣在校園中盪來盪去的,無法加入

同儕的遊戲中,也無人理會他。上述所列舉的狀態,都是告訴我們,這樣的小孩

需要更進一步處理,並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最後,要提醒諸位家長的是,尋求專業人員的過程中,最好由監護人或主要

照顧者帶去較佳。若小孩已經有問題了,最好親自到場說明最為清楚。很多大人

常以沒空、沒辦法請假為理由,隨意請一個親戚代勞。那這個親戚,又說不清楚、

講不明白小孩到底哪裡出問題。那這樣的就醫,坦白說就是白費力氣,浪費醫療

資源而已。醫療人員並不是「神」,若問的問題所聽到的答案都模擬兩可、不清

不楚,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可說是難上加難了。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不是一句口號,只有越早確立小孩的問題在哪裡,

才能更進一步進行相關療育活動,才有可能真正處理、幫助孩子儘早脫離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