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生下來就突然會許多東西的,當父母也是如此。這個議題反覆地在我
們的臨床工作中發生,很多家長以為小孩出現問題了,只要想盡辦法在固定時間
往醫院送,做做治療,小孩自然而然就會變好,就會進步神速。殊不知他們每天
面對的環境若是一點變化都沒有,臨床心理師再怎麼厲害,讓孩子有所進步了,
一回到家,每天不停地面對求好心切又不得要領的家長,也是一下子就打回原
形,徒勞無功。人家說回天乏術就是這樣,神仙出馬也只能望洋興嘆。
這邊講兩個故事(故事情節已經變造,誤對號入座),就會知道為何家長扮
演很吃重的角色。第一個故是這樣的:個案因為在前一個幼稚園無端吵鬧被園長
出手毒打,因為小孩還小,不知如何應對消化,回家之後就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
不願意去學校、晚上作惡夢、行為退化等等。父母無計可施,做了兩件事,一個
是先轉學,另一個就是帶來醫院求助。好不容易過了大半年,終於等到治療的機
會了(沒錯,現在關於兒童的治療都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後話,暫且不談)。
來治療之後,在心理師的努力之下,好不容易逐漸有起色,晚上也敢一個人睡覺,
上學之前也不會「灰」個老半天,乍看之下治療算是有效用,小朋友起色許多。
但這時家長做了一件讓治療效果瞬間歸零的事,就是帶小孩回到原先的幼稚園理
論。我們可以理解父母想討個公道,但是討公道有很多種方法,他們剛好用了最
差的方式。家長趁著這一家幼稚園在辦園遊會時,跑回去跟園長理論。想也知道
會出手打小孩的人,不可能會是一個講理的人。一理論下來,學校其他老師以為
有人來踢館,就紛紛將大人和小孩團團圍住。這種方式的吵鬧,無助於事情的進
展—對方既不會道歉,也不會答應要賠償什麼,而且還造成了惡果。因為小孩當
下再度被驚嚇一次,所有的進展一夕化為烏有。整件事情最大的癥結在於家長用
了非常錯誤的方式,面對糾紛。這樣處理事情,既無法和解,也不是採取司法途
徑,只是讓事情弄得更擰,走進死胡同裡。家長以為用這種抬棺抗議、激烈控訴
的方式,就能得到適當的回應,但其實很難得到什麼效果,只是徒增雙方難過而
已。千萬不要以為這種方法只會傷害到對方,其實牽涉在裡面的人,都面臨巨大
的情緒衝擊。這樣的結果充其量是可搏個一天版面,但版面搏完一天就沒了,法
院最後的判決也不見得是站在一般大眾認為是對的那一邊。到最後,對我們所關
心的小孩有何幫助呢?家長不學著改變處理事情的態度,這樣子孩子就算治療再
久,也很難有什麼變化就是。套句《一代宗師》的台詞,「老猿掛印回首望,關
隘在回頭」,重點在怎麼回頭,而不在取對方性命啊!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一個選擇性緘默症的小孩。這個孩子只跟家長說話,在學
校幾乎完全不說話。有一次,個案在學校考試時,因為身體突然不舒服,想去上
廁所。但是因為個案不敢對老師講話,所以就在座位上痛了一整天,所有的考卷
都沒寫。我聽聞這件事情之後,請家長回去跟孩子好好討論,「萬一,以後又遇
到類似的事情,可以怎麼做?」我以為這是件容易的事情,沒想到到了下一次治
療,家長完全無法回應他們所討論的結果,而且反倒生氣了起來。因為他們認為
他們就是不知道怎麼跟小朋友討論事情,才會來做治療的。假如知道怎麼討論的
話,就不需要來這邊了。他們認為心理師應該給予一張衛教單張,裡面要一步一
步的說明如何跟小孩討論事情。這樣的回答,確實令人哭笑不得。我的確輕忽了
家長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即使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情,對於父母而言都
可能異常困難。我們以為解決問題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也許並
不需要畫出完整的流程圖,就像是聊天那樣就行了。但對於不知如何當家長的成
年人而言,確實是需要完整的說明書,才知道怎麼跟小孩聊天。家長如此的回應,
是會讓人擔心問題根源是來自家庭環境,他們可能在家裡就很少聊天,討論事
情。經驗太少,當然無所適從。小孩在家裡沒有足夠的練習,在外面當然不可能
跟別人談天、閒聊,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這是需要學的。我們願意學習,小孩的
問題才有可能一點一滴改變。大人若是拒絕學習,不反躬自省,不改變任何生活
環境。小孩要能持續有所進展,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的事。
- Jan 28 Mon 2013 21:38
為何父母也需要學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