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舉出各種證據,認為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很微小。此書反覆的說明過去的研究
有哪些缺失,所以這些研究都不可信。但她也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自己的
說法也無任何研究支持。她在書中很愛重複舉的例子,是說一個移民家庭的孩子
,到新的環境之後,他說話的口音只會跟當地的小孩相同,與她的父母不同。所
以社區的同儕團體對小孩的影響較大(無實際研究支持)。但我身邊卻剛好有一
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我的表外甥的父親是中國上海人,小孩是在台灣出生,
住在台灣跟著母親與外公外婆一家長大,父親只會在一年之中偶爾來見幾次面,
但是這個小孩說話的口音,完全跟父親相同,講話就是中國上海人的樣子。這個
例子很明顯的就推翻作者的說法。父親的說話方式,完全移植到小孩身上。這樣
例子我相信作者可能沒遇見過,這也是本書最大的問題,所有的結論都是來自於
推測與想像。
作者反覆說明,她寫此書的目的,是要減輕父母的罪惡感,不要讓父母對小孩做
很多事情時,有過多無謂的顧慮(就是你想打小孩的時候,還是可以打,不要到
虐待的程度就好)。她認為直接懲罰的功效還是存在,理由是原始未進化的社會
就是如此,最常舉的例子就是黑猩猩家族或是一些原始的部落。黑猩猩如何扁他
的小孩,他的小孩還是會跟他們整個群體一起行動。我個人雖然不否認人類的生
存是有很多動物性存在,但是直接的類比還是很讓人捏一把冷汗的,畢竟現代社
會已經脫離原始採集、獵物的狀況甚久。
我自己臨床上看了那麼多個案,實在無法對於父母的效應一筆勾消。因為除去
基因的混淆之外,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還是深刻地影響小孩,造成很多外在的
行為問題。父母還是有責任的,別想逃避啊!
最後,我想談一下翻譯的問題。外文書籍常見的句子是雙重否定句,但若是直接
翻譯,常會造成中文閱讀上的干擾。幾乎兩三頁就出現一個這樣的句子,常令讀
者思路中斷。洪蘭教授大概太忙了,無暇顧及中文適當語法,離信、達、雅還是
有很遠的距離。
- Apr 17 Sun 2011 09:15
短評: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發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