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攻殼機動隊》1995年在台灣上市,那時對於幼小心靈的我,造成
 
了多麼巨大的衝擊。書我到現在還留在身邊,舊版的書只有前面七話,比新版的
 
書薄了許多(圖一)。當時看完書的第一感想是,「如果有這樣的世界還真好,接
 
一根電線就可以將知識都傳進來了,YA,不用唸書了,大家現在念得要死要活的
 
是怎麼樣。」這是深受聯考荼毒的考生,最深刻的感受。
 
 
    不過經過了二十年的生命洗禮,現在再來思考《攻殼機動隊》所建構的科幻
 
世界,就會知道現今的社會要變成這樣,還不太可能。首先人腦平均有860億個
 
神經元 1 ,這些神經元還要互相有連結,一根都不能接錯,才有可能用電腦的方
 
式完全模擬人腦。光這樣的工程想來就不太可行 2 ,更不用說大腦裡面的神經傳
 
導無時無刻都在發生,這樣的景象,在電腦上仍否完全模擬,還有很大的疑問。
 
除非我們完全摸透了大腦運作的模式:所有的神經衝動都知道為何會開始,以及
 
為何會結束。他們的關係是什麼?還有賴科學家們持續努力。
 
《攻殼機動隊》新舊版 


    接著《攻殼機動隊》中,是把機器人(或者說生化人)等同於人,所有的運
 
作都可以跟人類一樣。但如果接受機器人是由電腦所驅動的話,就必須先接受要
 
先有指令,才會有成果。如果沒有指令(或內建的程式運作),就不可能會有結
 
果產出。我覺得這是人類與機器人最大的不同。人類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前額葉
 
的功能。前額葉是一個複雜的總和能力,統稱為「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
 
執行功能是一組複雜的後設認知能力,其面向包含抽象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計
 
畫能力、組織能力、目標設定能力、工作記憶、抑制能力、自我監控能力、注意
 
力控制、起始能力、預估能力、創造力等等。也就是說前額葉告訴我們自己要做
 
什麼事情,我們進入辦公室後,會自己規劃一天的行程,知道哪一件事情先做,
 
哪一件事情後做,這些都屬於執行功能。前額葉就像是總司令的角色,協調腦中
 
各個部位做出合宜的反應。就像是軍艦的艦長室一般,合適的發出適當的命令,
 
船隻才知道要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行動。另外,前額葉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會隨
 
時改變主意。像是我們下班之後,本來計畫要去吃牛肉麵的,但是走到一半,你
 
突然回想起上週才剛吃過牛肉麵,今天應該吃點不一樣的東西。停在紅路燈前,
 
聞到煎餃飄出的香味、煎餃出爐吱吱作響的聲音、看到爐子飄出的煙霧,你突然
 
覺得今天可以不吃牛肉麵了,改吃知名店家的煎餃好了,就立刻指揮自己的身體
 
調頭,往煎餃店出發。這是現今機械人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他只會按照既定的
 
指令行事,不會自己突然改變命令,自己又指示自己往別的地方前進。(當然,
 
根據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的研究與看法,我們的大腦會有統一的感
 
覺,是因為左腦有一個解譯器,他會自動幫我們行為加上合理的說法,讓我們可
 
以解釋這些突如其來的行為 1 。)
 
 
    如果再微觀一點看,人類跟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人類有鏡像神經元。有
 
了這個神經元,就能形成心智推理能力(Theory of mind)(註),也可視為同理
 
心的起源。看到別人在受苦,自己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就會動作,讓身體的各部
 
位也運作起來,並模擬起受苦的感受。這樣的能力,大約四到五歲就會發展出來,
 
才有可能適度的理解別人,建立合宜的社交技巧。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程,我
 
實在不知道如果真要用程式驅動機器人的話,應該要怎麼寫才好。因為我們的模
 
仿,不只是表面的感受而已,而是連肌肉、內分泌、大腦中的神經衝動都會同時
 
運作。而且因為我們感同身受了,我們才能真實的理解他人,對方也能迅速的接
 
收這樣的訊息,進而使人與人之間聯繫在一起。這絕對是很細緻的,不是設定一
 
兩個程式就能辦到的。機器人要能做到這樣,肯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沒錯,我
 
們可以說機器人就是「Mg U Cu Li Zn」!這裡另外介紹一部 廣告 ,大家就可以
 
知道人類的感情變化,不是三兩下就能模仿出來的。)
 
 
    《攻殼機動隊》中一個很重要的主線,是在說明與傀儡師之間的鬥智。這裡
 
面最神奇的一件事,就是傀儡師可以靠著一根傳輸線就將本體傳送到別的地方去,
 
甚至他可以躲在資訊的大海之中,不被他人發現。故事中的設定,最後是將傀儡
 
師定位為「失控的程式」,他因為發展出「自我意識」,而必須被追緝到案。若以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發展出自我意識,要先能認出自己的樣貌,才能知道
 
自己是誰。在1970年,知名的心理學家小蓋洛普(Gordon Gallup Jr.)發明出一
 
種別緻的測量自我意識的方式—鏡子測試(Mirror test):在動物麻醉之後,在
 
他們的臉上點上一個紅點,等到他們醒來,再將該動物放在鏡子前面。如果動物
 
可以從鏡子中,認出自己的臉上多出一個紅點,就表示他們可以認出自己 3 。目
 
前只有少數物種可以通過該測試,如人類、大型類人猿(黑猩猩、大猩猩)、鯨
 
魚、海豚、亞洲象等等。幼兒要大約20至24個月才能理解該測試,也才逐步發
 
展出自我概念。因此,若要瞭解機器人(程式)是否有自我意識,只要能通過該
 
測試就算數。但回顧過去的研究,目前只有耶魯大學發表過一個案例 4 (發表的
 
地方是會議論文,並非正式的審查期刊之上)。所以,大家也不擔心的太早,以
 
為家門口前等著一堆機器人隨時要叛變。他們最應該學會的是:主動告訴你螢幕
 
髒了,需要幫他們擦一擦。如果他們真能辦到,這才是人類與機器人爭鬥的開始。
 
 
    總而言之,《攻殼機動隊》雖然是一部科幻神作,啟發了後世無數作品,但
 
距離人類真實世界,絕不能以道里計。我們只要不停地發揮人類的優勢,「不時
 
騰出時間,停下一切好好思考」。或許,未來世界人類仍有許多生存空間。
 
 
 
 
 
註:人類天生有能力瞭解其他人的心裡有不同的欲望、企圖、信念與心智狀態,
還有能力建立具有某種程度的理論來解釋那些欲望、企圖、信念與心智狀態為
何。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鍾沛君(譯)(2013)。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
科學(Michael S. Gazzaniga)。台北:貓頭鷹。
2.系統神經科學的觀點─腦袋裡到底裝些什麼東西? (2017/04/27)。科學月
刊。
3.Gallup, G. 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 167,
86-87. DOI: 10.1126/science.167.3914.86
4.K. Gold and B. Scassellati (2007). A Bayesian Robot that Distinguishes “
Self" from “Oth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CogSci2007). Nashville, Tennesse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攻殼機動隊 機器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oshi 的頭像
    ntoshi

    暗香浮動月黃昏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