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已經離開台安醫院了,這是離職前就接受的訪問。
(至於我為何會離開,有機會再說)
一開始我接到這個任務,其實頭有點痛,兩歲小孩要如何
談人際關係障礙,記者真的是考倒我了,兩歲小孩怎麼會
有人際關係問題?假如連這個問題都問得出來,代表發展
心理學完全沒唸過。好吧,顧慮這些記者大人們程度,整
個訪問我等於在幫她補基礎知識。
老話一句先說在前頭,這是記者寫完稿子後我看完修改過的
稿子,不要來問我說有沒有跟雜誌上一模一樣,我不可能
吃飽閒到這種程度。有興趣的人,請自行前往書局看育兒
生活七月號。第幾頁?很抱歉,書我也還沒拿到,大家自
己翻翻應該可以找到。
---
PART2 孩子出現人際障礙的原因
採訪/陳逸馨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淑賢
台安醫院兒發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XX
(依筆劃順序排列)
前言/孩子的人際關係出問題,可能是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受到先天疾病、氣質
的影響,抑或後天家庭、社會環境所致。治標不如治本,先檢視孩子出現人際關
係障礙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跨越障礙,重拾好人緣!
小標:嬰幼兒社會化發展歷程
嬰幼兒的社會化過程,與其各項發展密不可分。舉例來說,14個月大的孩
子,能不以哭的方式來表達需求,而這個年齡正好是語言發展的階段,因此社會
化的行為必須配合其他發展,當孩子動作、語言等能力不足時,就無法發展出更
進一步的社會化行為。而與其他孩子玩社會性遊戲(如:捉迷藏),必須到3歲
半左右才能發展出來,如要孩子很容易與媽咪分開,多數要等到4歲半以後才有
辦法做到。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何淑賢與台安醫院兒發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XX綜合表示,3歲前嬰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過程,可依年齡區分為幾個階段,
整理成下表詳述之:
年齡
社會行為
0~3個月
注意別人的臉、朝說話聲音方向轉頭
認出主要照顧者
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戀
會在成人的臉上尋求安慰
逗他時,會展現社會性微笑
被說話聲安撫
開始區分出自我與照顧者
4~6個月
通過尖叫、低語和微笑尋求成人與他遊戲
通過看、微笑、踢腿和揮動手臂,對熟悉的面孔作全
身反應
通過對成人的語言,做出發音反應主動與他人交往
對熟悉的面孔微笑,嚴肅地盯視陌生人
區分熟悉與不熟悉的成人和環境
7~9個月
和喜歡的成人分離時變得不安
通過摟抱和哭叫,有意使喜歡的成人不離開
通常把成人作為探索的基地
當別人顯示出悲痛時看著他們
(這能力還沒這麼快出現)
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進行單獨遊戲
發展對特定人或物品的偏好
當有陌生人在場時表現出痛苦
10~12個月
拉他的玩具時會抵抗
看到陌生人會害羞
對1至2位照料者,表現出明確的偏愛
和其他孩子玩平行遊戲
喜歡和兄弟姐妹玩
開始確認自我(這能力還沒這麼快出現)
通過認識身體的不同部位,發展自我認同
開始區分男孩、女孩
13~18個月
要求對其個體的關注
不以哭的方式表達需要
模仿別人的行為
逐漸增強對自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認識
和其他人而不僅僅是主要照顧者分享愛
表現出對所有物的擁有權
獨立完成任務時,開始發展獨立的自我意識
19~24個月
表現出對他人陪伴的熱情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即自我中心
獨自或在成人附近遊戲
進行功能性遊戲
護衛自己的所有物
在照片或鏡子中認出自己
用「我」來指自己
根據人們的顯著特徵,如種族或頭髮的顏色來分類
對陌生人的恐懼感降低
25~36個月
觀察他人如何做事情
主要進行單獨或平行遊戲
有時會提供玩具給其他孩子
開始與其他孩子進行合作遊戲
玩社會戲劇遊戲
想要獨立地做事情
總是用「不」來表示獨立性
發展出他人也許有不同於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的意識
有操縱父母、監護人和照顧者的需求
較少通過身體攻擊,而是用語言來解決問題
表現性別角色的典型行為
整理/陳逸馨
小標:9大好特質 擁有好人緣
希望孩子有好的人際關係,就應先瞭解具備哪些特點的人,會有較好的人際
關係。何淑賢醫師列舉以下9項要點,請爸比媽咪一同來看看,寶貝符合了幾項!
Focus1輪流/分享
許多人以為輪流和分享的觀念,要到3、4歲才能擁有,其實爸比媽咪在孩
子1歲之前就可以開始引導了。舉例來說,當孩子有需求時,不要立刻滿足他,
而應讓他學著等待。家長可和孩子說:「你幫媽咪收好玩具,媽咪再給你吃餅乾。」
或是「哇!你手上有3個餅乾,給爸比1個、媽咪1個,你自己1個,這樣大家
都能吃到餅乾喔!」從日常生活中來培養與拉長孩子等待的時間,並依其能力給
予協助,等孩子習慣後,就能和其他小朋友輪流與分享。
Focus2禮貌
1歲前的孩子雖然語言能力不足,但會藉由模仿來學習動作,因此父母從小
的身教尤其重要。孩子還不會講話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別人給你東西要點頭表
示謝意。而2歲以上的孩子,陌生人焦慮才會減緩,爸比媽咪要瞭解孩子的發展,
不要以為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就表示他很害羞或沒禮貌。
Focus3助人
1歲左右的孩子,便能聽懂簡單的指令,這時媽咪可請孩子當自己或他人的
小幫手,養成孩子助人的美德。
Focus4表達能力
林XX心理師表示,孩子若能清楚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情緒就會越穩
定,當大家能瞭解他的意思時,孩子與人的互動也會比較好。如果孩子彼此產生
衝突時,切忌放任他去處理,家長宜觀察孩子間的困難與問題在哪裡,並從旁引
導、給予協助。當衝突發生時,家長不妨等孩子們的情緒都穩定下來後,再與他
們一同討論剛剛的事情可以怎麼處理,或是重新演練一次,讓他在思考事情時有
更多不同的角度。
Focus5自理能力
建立孩子的自我能力與自信,當他想嘗試新事物時,不要一味地制止他,孩
子在面對周遭朋友時,就會更有信心。
Focus6關心/同理心
孩子在1歲半左右會出現同理心,當有他人跌倒時,他會做出「秀秀」的動
作。但孩子是否能發展出同理心與大人的行為示範息息相關,倘若孩子不慎跌
倒,媽咪只是扶他起來並責怪地板,當發生類似事件時,孩子就不會懂得去安慰
他人,只會責備或嘲笑。
Focus7尊重
有機會發表意見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與決定是受到尊重的,進而較能
接受他人的看法,不以自我為中心。
Focus8誠實
何淑賢醫師表示,2、3歲大的孩子,會出現「你有這個,那我要比你更好」
的必然觀念,家長必須協助孩子,不要使這樣的想法擴大,而應讓孩子知道,不
只你可以有,別人也能擁有,如果想要他人的東西,可以和對方交換玩。有些孩
子為了滿足虛榮心,怕自己沒有會被嘲笑,而誇大事實,出現說謊的行為。這時
爸比媽咪要讓孩子知道,錯了沒關係,只要誠實說出來,願意改正就是好寶寶。
Focus9守信/守時/守規矩
希望孩子也能擁有守信用的好特質,家長從小就要注意身教,不要亂答應孩
子自己做不到的事。家長若能言出必行,孩子就會把父母的行為奉為圭臬去遵
循,在團體中自然容易受到同儕歡迎。
小標:人際關係出障礙 WHY?
人際關係發生問題,與孩子本身狀況、家庭、社會有關,您家寶貝屬於哪一
種?爸咪媽咪一同來關心孩子不受歡迎的原因!
Point1孩子本身
★生心健康狀況
有些心理相關疾病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閉症與
亞斯柏格症。這三種狀況所面臨到的人際問題不太一樣,說明如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林XX表示,6歲前這樣的孩子,會攻擊他人多半不是故意的,通常是他的
活動量與衝動控制出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往往無法安靜地坐著、會
不停地動、不能耐心等待、易中斷或干擾別人、在不適宜的場所跑跳等,這類型
的孩子會因控制不良而衍生出行為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擁有不良的
人際關係原因包括:與他人肢體接觸界線不清、不知道如何解決衝突、容易被激
怒或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產生攻擊行為……等。
自閉症
這類型的孩子語言發展比較慢,講話沒有組織與連貫,令人難以理解。自閉
症的孩子對於人際互動較不感興趣,只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人際關係也會因此
受阻。
亞斯柏格症
患有亞斯柏格症的孩子,智力與語文能力通常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的表達
方式非常特別,可能會滔滔不絕的講著自己喜歡的事物。林XX心理師表示,這
類型的孩子,所碰到的人際關係問題在於,他們對人是感興趣的,卻不知道該怎
麼交朋友。有些亞斯柏格症的孩子看人的眼神不適切,或者是想幫忙他人做事,
卻發生越幫越忙的情況,影響了他的人際關係。
★性格特質
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質,也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林XX心理師表示,1956
年Thomas和Chess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嬰幼兒氣質作有系統的縱貫研究,藉
由觀察嬰幼兒對於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之後,辨認出九項不同的行為特徵,包
括: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堅持性、反應、適應性、反應強
度、情緒等九項。有些小孩個性害羞,有些則較強勢,這些性格都易使孩子遇到
交友障礙。
★各方面發展
孩子的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發展不夠時,也可能限制他的人際關係。舉例來
說,當孩子肢體發展不協調時,就會影響他的體能表現,在團體遊戲當中,孩子
可能常常是動作最慢的,因而容易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甚至不願意和他玩在一
起。而有些口齒不清或是從小因受外傭照顧的小孩,可能語法出現問題,而造成
別人聽不懂他講的話,因而受到討厭或排擠。
何淑賢醫師表示,如果孩子個性較害羞、退縮,就應先建立他的安全感,讓
他願意去探索,接著再教導孩子學習方式。相反地,反應強烈、活動力大的孩子,
不可再勉強他進行靜態的活動。建議改讓他玩體能性的遊戲,並從中教孩子學習
等待與輪流,若孩子因不耐煩而發脾氣,媽咪要讓他瞭解,不是說話大聲別人就
會符合你的要求,必須清楚、慢慢地表達,人家才聽得到。每個孩子氣質不同,
家長要順應孩子的性格特質,找出對的引導方式。
Point2家庭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往往立即滿足,甚至
在他還沒提出要求時,就全部準備好,這也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的性格,當然
更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而家人間的互動關係,亦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能相敬如
賓,孩子就會學習並觀察。此外,家長的教養方式除不應過度保護或力求完美,
更要有一致性,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在現代少子化的家庭,孩子缺少玩伴,沒有機會與同齡的小朋友互動,這也
會使孩子進入幼稚園後,較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林XX心理師建議家長,不
妨利用休閒假日,帶孩子到附近公園走走,或是多與鄰居小朋友互動,以增加孩
子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Point3社會
除了先天氣質、健康狀態、家庭教養外,孩子後天所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會
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假如孩子先天氣質良好,但是社會大眾灌輸他不正確的觀
念,孩子還是會出現糟糕的行為。何淑賢醫師表示,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易受
到學校老師、同學的影響,而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今社會,孩子很容易學習與仿
傚電視媒體的內容,因此媒體應做好把關的角色,正確的示範將有利於孩子的發
展。
- Jul 07 Sat 2007 22:56
又上雜誌:育兒生活七月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