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際遇是很難說的,我想也沒想過,我會上「嬰兒與母親」這一類的雜誌。
我們醫院跟這些雜誌都有一些關係,他們透過公關室找上門來。主管想了想,就
派我去做這個沒人願意做的事。(這年頭大家似乎都不想跟記者扯上關係:P)
我個人是認為,每一行都有好人也有壞人,犯不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相信兢
兢業業的記者也不再少數。也許每一行都有他們的難處,也都有重重黑幕,我們
在醫院工作人也是一樣。所以我接受了採訪,這種事其實對我而言並不困難,我
也不害怕跟記者們打交道。反正稿子發出前我有再看過就好,大家都秉著一定的
職業道德做好該做的事,總是會有一些好結果出現。
我先聲明,以下是記者寄給我看的稿子。我無法得知是否跟雜誌上刊載的一模一
樣(應該是一樣,可是我沒閒功夫去一一對照)。打個小廣告,大家有興趣還是
去看看嬰兒與母親五月號吧。
http://www.baby-mother.com.tw/
---
【智能提升單元】
採訪撰文/楊心怡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林XX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模特兒/
【副標】牙牙學語
【主標】7種提升寶寶語言智能的遊戲
【前言】
「啵」一下、動動舌頭、吸一下口水、吹泡泡…是不是很想聽到寶寶開口說出「ㄇ
ㄚㄇㄚ」、「ㄅㄚㄅㄚ」?本單元將告訴爸媽幾個簡單的日常生活遊戲,幫助您家
的寶貝能夠能「言」善「道」!
【主文】
先「聽」話,才學會「說」話
許多爸媽在聽到寶寶叫出「爸爸」、「媽媽」的那一刻,都會感動地熱淚盈眶。但
爸媽若是認為,孩子學習語言是從開口叫「媽媽」那一刻才開始,那就錯了!事
實上,寶寶從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起,就已經開始了她們語言發展的歷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翁菁菁表示,爸媽多半很在意孩子是不是「會
說話」,卻忽略了在寶寶學會說話前所應該發展的溝通能力。其實,當寶寶還在
媽咪肚子裡,就已經能聽到一些聲音,而在出生後7個月左右,聽覺便已發育地
很完成;因此在呱呱墜地之後,寶寶便開始透過「聽」話學習語言。「而且,在
語言的發展進程上來看,寶寶能理解、聽得懂的語彙,比他實際說出的語彙至少
多出3~5倍」,因此翁菁菁醫師建議,爸媽應先提供寶寶足夠的視覺與聽覺刺激,
例如將看到的事物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斷地講給孩子聽,讓寶寶能在腦中連結語
言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進行語言的儲備。
不過比起說話能力本身,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非語言的溝通能力如哭、肢體動
作,或是眼神、手勢等反而更為重要,這些都是不同語言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
因此爸媽要先學習觀察自己寶寶的行為,嘗試了解其中的意圖,以免錯失與寶寶
溝通的機會,讓您的寶寶因未受到爸媽的鼓舞,而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
寶寶的溝通行為內涵表
發展年齡
行為內涵
溝通行為舉例
發展年齡
發聲能力
0-6個月
以反射性的行
為表示內在狀
態。
哭、身體姿勢
改變、表情
0-3個月
哭、笑、喉部
的咕嚕聲
3-6個月
類似ㄚ、ㄧ、
ㄨ、ㄝ、ㄛ的
聲音
6-8個月
有目的性的行
為,但主要不
是溝通用,不
針對人來表
達。
伸手拿物、眼
睛盯著東西看
6-10個月
「ㄅㄚㄅㄚ」
「ㄉㄚㄉㄚ」
之類的牙牙學
語聲、噴口水
(但無特定意
義,只是玩聲
音)
8-10個月
有意圖的溝通
行為,通常有
身體接觸,使
用在熟人身
上。
推開、拉人
10-12個月
使用一般手勢
或聲音,意圖
影響他人。
視線交換、揮
手再見、搖頭
10-14個月
如說「爸爸」、
「媽媽」(有特
定意義)
12個月以後
有限的使用具
個人特殊性的
符號,限於此
時此地的情
境,仍須依賴
手勢與聲音
符號:如語言
10-18個月
很像真的在說
話的一大串語
音,但無法辨
識真正的語彙
為何。
(翁菁菁醫師提供)
然而,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林XX提醒媽咪,語言並不是單獨發
生,孩子每一階段的語言,都和他的神經系統、發聲器官、社會性發育、各種智
能發展,及生活體驗有著密切的關係,爸媽除了注意寶寶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之
外,也得留意寶寶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最好是順其自然,避免操之過急。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的小遊戲
聽覺遊戲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聽」是很重要的基礎,因此醫師表示,可藉由各種聽覺遊
戲,幫助寶寶建立聽覺注意力、尋找聲源及理解生活中的各式聲音,奠定寶寶語
言發展所應具備的聽覺能力。
1. 聽聲音
翁菁菁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嬰兒就已具有「聽」的能力,她們能辨識出熟悉的聲
音,尤其是媽咪的聲音,會比較容易安靜或高興。因此,爸媽可以在嬰兒床前擺
放一些音樂鈴,或是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當寶寶的抓握能力逐漸發展時,也可以
給他一些會發出聲音的小玩具,讓他把玩,學習操控聲音。
2.找聲音
在寶寶大約3、4個月大時,便可以開始訓練他對聲源的反應。媽咪可以常常在
寶寶的兩側說話,讓他學習轉向聲源,或是拿一些鈴鐺、發聲玩具做輔助,讓寶
寶試著辨別聲音是從哪裡發出的;當寶寶找到正確聲源時,就可以將發聲玩具交
給他把玩,作為獎賞。
除此之外,也可以拿塊布或紙盒將發聲源(鈴鐺、發聲玩具)蓋住,讓寶寶去尋
找聲音來源;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聽覺的物理恆存概念」。
口腔動作遊戲
語言發展不只是「字彙」的發展,嘴唇、舌頭、臉頰、聲帶、咽喉肌肉越協調,
寶寶將來也比較能「口齒清晰」;因此可透過一些口腔動作的小遊戲,讓寶寶體
會發聲的樂趣,並促進口腔動作的靈活度。
1. 玩嘴巴
當寶寶可以「抿」嘴唇時,就可以開始跟寶寶玩「親嘴」的遊戲,不僅促進寶寶
雙唇閉合的能力,也增進寶寶與媽咪的親密感。
另外,在寶寶滿週歲,學會將雙唇包住杯緣喝水之後,就要開始讓他練習吸口水,
或用吸管喝飲料,這個「吸」的動作可以促進臉頰肌肉的力量,及雙唇閉合的力
量。
小小叮嚀1
吸奶瓶或奶嘴的「吸吮」並非成熟的「吸」的動作,不宜用吸奶瓶來取代吸吮的
訓練。
2. 玩舌頭
可以在寶寶的嘴唇周圍塗上一些奶油或糖水,讓寶寶試著將舌頭伸出嘴巴外面上
下左右動;或是發出「ㄌㄨㄌㄨㄌㄨ」或「ㄌㄨㄛㄌㄨㄛㄌㄨㄛ」的聲音讓寶寶
學,都可以促進舌頭靈活度。
3.吹一吹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可以多在寶寶的臉頰上輕輕地吹氣,讓他感受那股氣流。當
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讓他模仿你把嘴嘟起來,試著吹吹看;如果他不
太會吹,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例如小風車、羽毛或小紙片等來誘發。
4. 咀嚼遊戲
許多寶寶大約在4~6個月左右便開始接受副食品,而且因為營養比較好,越來越
多寶寶在6個月大時便開始長牙齒,因此咀嚼功能很重要;這時,媽咪可以開始
訓練寶寶吃些容易咀嚼的食物,例如牙餅、麵包,或其他半固體、固體的食物;
一歲多以後,便可將食物切成較小片,讓寶寶練習「咬」的動作,訓練寶寶舌頭、
牙齒及口腔動作的協調。
小小叮嚀2
幼兒每個階段的能力發展,都有其重要契機。當寶寶開始嘗試自己動手拿湯匙
時,爸媽就應慢慢減少「餵」的動作;當寶寶可以吃些固體食物時,就不要再只
給予牛奶或副食品等軟質食物;而當寶寶可以用杯子喝水時,就不應再讓寶寶使
用奶瓶。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吃」不只是提供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吃的能
力訓練及口腔動作遊戲也是口語表達及構音的基礎。
看圖說故事
寶寶都喜歡看色彩豐富、有情節的圖畫書,因此在他還沒有學會表達之前,媽咪
可以抱著他們,一邊翻看這些圖畫書,一邊將書中的內容講給他們聽,有時也可
簡單地重複書上出現的物體名稱,甚至是自問自答。
不過醫師也指出,寶寶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是從實物、玩具開始,再進入圖卡、
聲音,然後到口語及文字的理解。因此當寶寶還在只能理解實物或玩具的階段
時,媽咪可以勤勞一點,用相機將物品拍下來,讓寶寶玩實物與相片的「配對遊
戲」,將相片貼到實物上。
在寶寶慢慢能理解圖卡的符號之後,媽咪可以將一堆圖卡攤開放在桌上,讓寶寶
從圖卡中指認出特定的物品。翁菁菁醫師表示,「指認」能力是語言理解能力的
重要指標,當寶寶能正確指認出大人所說的物品時,代表他已具備聽懂語彙的能
力了。
小小叮嚀3
翁菁菁醫師與林XX心理師皆表示,形式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增加環境刺
激,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寶寶的語言智能,特別是能「製造溝通的機會」。XXX
心理師建議,每天至少要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寶寶玩,利用遊戲讓寶寶接
觸足夠且多元的刺激;而翁菁菁醫師則提醒媽咪,玩遊戲時最好讓寶寶看著你的
臉,面對面玩,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
語言發展的錯誤觀念
別以為寶寶還不會說話就不跟他們說話
翁菁菁醫師說,許多家長都認為寶寶還不會說話,所以就不跟他們講話;但其實
還是要常常製造溝通的機會。當寶寶嘗試用一些嘰哩咕嚕的奇怪語言跟媽咪溝通
時,媽咪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疊字回應,例如「媽媽抱抱」、「車車」、「吃飯
飯」等,並且要看著他講,這樣寶寶才能看著媽咪的臉跟表情,慢慢理解這些詞
彙的意思。
避免不良的溝通行為
溝通是雙向的行為,但有些爸媽可能會以自己的方式與寶寶互動,而發生一個人
唱獨腳戲的情況。翁菁菁醫師提醒爸媽,不要未獲得寶寶的注意就開始跟他講
話,或是說太長、遠超過寶寶理解能力的句子,但又不能是太短暫、缺乏輪流的
互動關係;另外,說話速度不要太快,讓寶寶聽不清楚或來不及反應。最重要的
是,千萬別認為語言非得與「說」有關,而忽略寶寶其他的溝通訊息,即非語言
的眼神或手勢。
不要糾正寶寶的發音
當寶寶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加上部分口腔動作還未發展成熟,有的音就會發得
不是很清楚;翁菁菁醫師提醒媽咪,千萬不要刻意糾正寶寶的發音。寶寶有時候
是很開心地想要試著講話,試著將腦中聽過的聲音轉化成語言,這時若被爸媽一
再糾正「講得不好」、「這個音不是這樣發」的話,寶寶會很挫折,甚至因此降
低他對「說話」的興趣,導致語言發展變慢。
不要讓寶寶光聽不說
翁菁菁醫師發現,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方式是以看電視、聽CD為主,
認為小朋友如果聽得懂,應該就會講,但她建議還是以面對面跟寶寶講話為主比
較好,因為語言溝通能力是理解加上表達,而看電視、聽CD所獲得的只是「背
誦」,缺乏「表達」、「溝通」的功能。
最好不要讓寶寶從小生長在雙語環境
林XX心理師觀察到,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讓外傭在帶小孩,或是從小把小孩送到
雙語幼稚園,深怕自己的寶寶在起跑點上輸給別人。但這樣的環境造就出來的孩
子,可能造成中文是弱勢。若語文發展不健全,其中文表達方式,會夾雜英文句
法,導致與其他小孩有溝通上的困難。因為表達能力與方式跟一般小朋友不同,
可能會遭到歧視或欺負。因此他建議,小時候還是先給寶寶一個單一語言的環
境,而既然小孩生長在台灣,就讓他建立出中文的優勢語言,等基礎穩固後再發
展第二語言。翁菁菁醫師則說,若真的要讓寶寶一出生就具備兩種語言,最好在
六個月以前進行,等到六個月大之後,寶寶所接收到的另一種語言便只能算是「第
二語言」(second language),不是「雙語」(bi-lingual)。
- May 06 Sun 2007 22:49
上雜誌:嬰兒與母親五月號第156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