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最近堪稱火紅的紀錄片,大概是繼《生命》、《翻滾吧!男孩》

、《無米樂》後掀起觀影熱潮的少數幾部國產紀錄片。


  故事從一個秘魯小孩Sebastian開始,他因為患病的緣故(至於神經外皮層

瘤這個病名,我目前還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病名,推測可能是翻譯上出了一些問

題),被轉送到美國來尋求一線生機,因而與溫醫生相遇。Sebastian成為一個

引子,因為他與溫醫師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紀相仿,而勾起了溫家長輩們的沈

痛回憶。


  關於這個秘魯小孩,導演對於他的呈現非常細緻,他在做檢查或做化療之

前,都會跟工作人員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裡面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變

化多端,但其主題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外在的情節如何變化,其實中心是一致

的,都是對抗議題,最後我方突圍、勝利,敵方困阨、失敗。小孩在治病的過程

中其實是焦慮的,但這個擔心、焦慮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故事的模式,

將自己內心的渴望敘說出來,期待自己的故事給予自己勇氣,進而對抗病魔。其

實這也是醫院為何需要心理師存在的理由,如何協助這些個案擁有良好的生活品

質成為臨終照顧的首要課題。


  另外還有一個部分值得觀者思考是,我們該不該告訴個案他罹病的狀況?假

如是重大疾病會危及生命的話,我們該不該告訴當事人?如果決定告知的話,該

如何說明?對象假如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的話,他是不是有權利得知自己身體的

狀況?十二歲在發展上已經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話,相關工作人員是否應詳盡說

明?說明與不說明的理由與根據,各在哪裡?這些部分的確值得國內醫療系統深

思,我們除了盡力醫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許多屬於生命本質的事情更值得仔細

探究?


  接下來談談昱和的部分。當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對於切腹、吊頸、墳墓、陪葬

物等等死亡相關議題有興趣之時,該如何面對?影片中深刻的反應出一般大人對

於小孩探究死亡議題的模式,在這裡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歌:

「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

  長久以來,小孩對於生死的好奇心並沒有沒有被良好的說明與引導,並讓小

孩適當的瞭解與探索。小孩們可能只是想說個「hello」而已,大人們卻是直接

了當的說了「goodbye」。我們傳統價值是避談這些東西,從儒家「未知生、焉之

死」的概念如此的深植人心,如此的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議題從以前到現

代仍舊是禁忌議題。不管時代多麼開化,這是華人傳統甩也甩不開的包袱。這不

是上了一兩門生命教育的課,看了《生命》、《醫生》的紀錄片,看了九二一地震、

南亞大海嘯的影片,之後寫寫感想就能了事的。這是活生生的課題,每天在這個

世界不停地上演著。假如不能對於這樣的議題有充分瞭解的話,如何更進一步談

何謂生前遺囑,甚至是遺體捐贈呢?


  在此我想到了梶尾真治《黃泉歸來》可與之對照。此書作者提出一個難解的

命題,假如親人死而復生,到底會讓現實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復活的人需要

辦戶籍嗎?可以找工作嗎?假如復活的時間是有限的話,你最想做的事會是什麼

呢?個人認為此書並不是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著重於生死議題,你該如何面對

親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無張遲,死無揀時」,我們是如此的無

可選擇時,該如何檢視面對的態度?該如何調整觀看的角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

深思的難題。


  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醫生》、《黃泉歸來》

都只是個開始而已,期待未來國內有更加堅實的討論與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oshi 的頭像
    ntoshi

    暗香浮動月黃昏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