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COVID-19的襲擊,全國上下還處於三級警戒之中(2021年6

月)。看目前疾病的趨勢,可能相關的限制依舊會持續下去。如何在疫情之下,

仍讓社會大眾願意配合相關保護措施變得至關重要。


    但是,當時間一拉長,對於嚴格的防疫作為可能會覺得是否有必要,甚至在

情緒上會有所反彈,也不願意配合政府相關限制或措施,這就是所謂的「防疫疲

勞」(pandemic fatigue;可翻成防疫疲勞、抗疫疲勞或者直譯為大流行疲勞。個

人覺得抗疫疲勞較為傳神,既有抵抗又有抗議的雙關意味,但以下直稱台灣常用

的防疫疲勞)。但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稱的防疫疲勞並不是醫學上的正式診

斷。疲勞是指筋疲力竭、疲倦、氣力放盡,與一般日常用語相同。從2019年至

今,COVID-19在全球各地引發大流行,各國也頒布各種不同程度的封城、隔離、

限制命令。防疫疲勞導因於動機降低,消極應對各項指示,甚至不遵守相關指引。

根據WHO的調查,高達60%的人會出現「防疫疲勞」1。世界各國對於此現象

也有所警覺,但如何再次重振國民的動機都有手足無措之感。


    疫情在全世界已經延燒超過一年的時間,台灣在第一年並未明顯感受到防疫

的不便。但隨著疫情增溫,不便的程度越來越大。吃飯只能外帶,出外就必須戴

口罩。所有的公營場所、娛樂活動全部都被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逛街、散

步、運動。台灣眼前所面臨的一切,一年前世界各國都已經示範給我們看過了。

當時,WHO歐洲分部也知道防疫疲勞正在削減各國的防疫能量,如何重新提振

社會大眾的動機與信心變成首要任務。因此他們發佈了「防疫疲勞指引」1,協

助政府調整作法,以利民眾配合整體抗疫行為。

北柴山小錐麓古道
    這個指引說穿了並不是多麼偉大的創見,就是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以同理的

方式去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東西,而不只是單純地關閉所有地方,叫大家待在家

裡就好。這裡所說談的四個部分,非常值得好好深思一番,讓政府單位更深刻的

理解何謂民眾內心真正需求,唯有如此,動機才可能再次被增強,防疫疲勞的狀

況才能真的減少。



了解民眾

在疫情之下,民眾已經接收過多資訊,並對於這些資訊會多所質疑。因此與民眾

溝通,最好是使用高品質、有證據、量身訂做的資料,並遵守「少即是多」的原

則。像是法國衛生部從民眾的經驗中學習,針對特殊族群,每周以問卷方式得知

對抗疫情有無創意性做法。而德國對於限制區域如何制定,除了徵詢病毒學家、

醫學專家之外,對於進一步考慮限制自由的合法性,也會請教哲學家、歷史學家、

科學家、神學家、教學專家等不同專家的意見。



讓人民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人類感覺活著的一個基本需求,就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自主能力受

到威脅,動機很容易消失。從心理學的角度可知,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心情,面

對疫情不停地侵蝕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轉念,從「疫情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改變成「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控制疫情」。主導權回歸到我們身上,自我效

能的感覺自然就會增加。而媒體不是只能報導一些雞毛蒜皮的行車紀錄器或是負

面取向的新聞,而是可以從社區中收集正向、有希望、有趣的故事,進而啟發自

己。像是BBC就報導了百歲老兵湯姆•摩爾的故事。一開始他的心願很小,他


只是希望繞自家花園一百圈,每一圈募得10英鎊,一共是1000英鎊,然後將這

些錢捐給英國全民醫療服務系統(NHS)。他的善心感動了英國及世界各地的人,

短短時間之內捐款即突破百萬英鎊,在他百歲生日時,捐款已經超過3000萬英

鎊2。見賢思齊,我們在疫情之下,是不是也有自己可以辦到的事?



讓人民過自己的生活,但想辦法降低危機

雖在疫情之下,讓民眾還是可以想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盡量減少不當行為。

這裡所採用的是「危害減低策略」。既然我們無法完全停止不當行為,但盡量讓

行為相關的危害盡可能減到最低。有的人天性就是喜歡社交,既然舉辦派對是危

險的,但就允許他們從事小團體社交,也可以減低大規模群聚的現象。政府要想

辦法發展各種防疫指引,如安全的晚宴如何舉辦;小孩如何遊玩互動;工作場所

如何防疫;約會、喪禮、婚禮、旅行如何進行。而多數人最在乎的戶外活動與運

動,如何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之下從事這些活動。不是一味的禁止,而是站在

民眾的角度,好好想想如何在疫情之下好好生活。政府也可以試著以科學的角度

去檢驗什麼方式可以避免被傳染,像英國在五月時就舉辦實驗性質的演唱會,參

加民眾只要篩檢陰性,進場既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但五天之後,

需要接受第二次篩檢。由此得到的數據來研究群聚與感染之間的關係3。



反覆的感謝人民艱難的配合

因為防疫而隨之而來的限制,可能會讓許多人遭受各式各樣的損失,有的人可能

丟了工作;有的人可能經濟上陷入困境;有的人家人過世卻無法舉辦喪禮;有的

人婚期訂了卻無法舉辦婚禮;有的人撐到畢業,典禮卻取消了。大家遭逢各式各

樣的損耗,心裡也承受或多或少的壓力,這樣的經歷對於心理健康而言是相當不

利的,甚至在未來有不良影響。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做得事情非常多,而不是只會

頒布限制令,只叫全民在家就好,其他公共服務完全停擺。除了發錢紓困之外,

其他相關服務可做得更加細膩。如心理支持方面,可轉而提供線上諮詢,對於個

案的心理困境即時給予簡單的支持。再者所有公家機關都可以強化線上服務能力,

像是博物館可以舉辦線上展覽*,圖書館可以宅配圖書至家裡。最不好的就是採

用中世紀的做法,鐵門一拉,雙手一攤,全部都覺得這是民眾自動自發要做好的

事。


    總而言之,從民眾的角度出發,理解對抗疫情大流行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如

何將不便減低,才有可能讓防疫疲勞消散,進而使全民都順利度過此疾病。





*故宮的網站「 線上故宮 」做得很棒,線上策展也很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1.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分部所提供的關於防疫疲勞之指引。
2.      肺炎疫情正能量 盤點五大溫暖人心的抗疫故事。
3.      英國舉辦5000人無口罩演唱會 藉此研究群聚與傳染關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防疫疲勞 COVID-19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