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社福團體發表「台灣偏鄉遊童現象」,認為所有偏鄉小孩下課後都在

鬼混,只會亂遊蕩,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做著許多見不得人的事。關於這種以都會

區的中上階層菁英為出發點的募款新聞,個人實在困惑異常。難道偏鄉的小孩,

只能渴望都市的課後社團生活,而不能進行自己毫無止境的遊蕩?


  他們可能不知道,遊蕩的過程,才是人生最好的學習。如果沒有這種遊蕩的

經歷,我們可能會失去許多文學家與藝術家。這邊舉一個近代知名的沈從文,就

可知道蹺課、逃學、遊蕩並非毫無作用。沈從文自小就是不學好的那種,不乖乖

上課,每天都在外面晃蕩,看著各式各樣的人生百態,包括天龍國人認為18禁

的現場實況:清朝官員在鄉下殺頭。怎麼殺?就是一排人推出去,就著一條河,

就一個個砍下去了,整條江水都染紅了(如果還想知道怎麼決定要殺誰的話,請

見沈從文自傳,此事非本文重點)。這種經驗,可不是上上課後安親班、才藝班,

就能體驗?如果也叫沈從文去上課後活動,不准逃課、逃學,教給他一大堆大人

已經設計好的活動、考卷與參考書,中國也不可能出現一位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

的作家了。


水杉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空地、荒野、魚塭到底能學到什麼東西。但深入思考就

可發現,若真要學習東西,無處不可學。魚塭裡面可不是只有魚,就著魚塭生活

的各種動植物多不勝數,昆蟲、魚類、鳥類、貝類取之不盡;蒲公英、咸豐草、

倒地鈴、含羞草用之不竭。所有物種交織而出的生態系,就在偏鄉中自然而然的

生長。這種景況,可是都市小孩可以想像的?難道我們的學習只能發生在正襟危

坐的課堂上?而非無所事事的戶外體驗?


  近年來,台灣社會集體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感,好像一定非得要做什麼正經

事,才會有光明的經濟與未來。對於放空或遊蕩,只能貼上懶惰與廝混的標籤。

大多數的大人們亟欲塑造同質性孩子,以為寫寫暑假作業、上上課後安親班才藝

班,讓城市與鄉村的學童都經歷同樣的事情,就是拯救偏鄉小孩。這種自以為是、

坐井觀天的態度,才是創意枯竭的原兇。服膺單一價值,只用單一尺度看待,驟

然決定所有的孩子,只能有相同思考。這種誇誇其談的國家,還有什麼競爭力可

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遊童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