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小艾伯特


  追查此事會遇到這麼多困難,主要是晚年華生將自己所留下的資料,放一把

火全燒了,還烙下一句名言「當你死的時候,你就死透了。」(When you’re dead,

you’re all dead.)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並未找到當時的雇員相關記錄,可能

早就散佚了,因而也無從證實小艾伯特與母親的行蹤。而小艾伯特在這段時間,

也未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就診,因此也未留下任何病人記錄。關於小

艾伯特相關蛛絲馬跡就此消失,整個追溯也遇到了巨大的瓶頸,到底小艾伯特是

不是真的叫做艾伯特?為何相關的紀錄與歷史文件皆未記錄到這個人?

  整個研究的突破點,是貝克等人(2009)發現1920年是美國的人口調查年。

這是美國的例行性工作,每十年都會做一次總清查。當時調查的時間是在1920

年1月2日,剛好涵蓋華生所研究的時間點。以此人口調查的紀錄可知,一共有

379人居住於此,他們可能是學生或是員工。但是這個紀錄中有一個問題,就是

沒有14歲以下小孩的紀錄。目前的推測是,人口調查可能不確實,沒有調查到

孩童,是因為預設不會有家庭住於校園之中。耙梳這一大群名單,只有三個人可

能是小艾伯特的母親,因為他們所登錄的職業是保姆(上文提到在華生的文件中,

小艾伯特的母親是奶媽,但調查中只有保姆這個行業,而非奶媽)。這三人分別

是Pearl Barger、Ethel Carter和Arvilla Merritte。Pearl Barger的姓氏是B開頭,

與小艾伯特相同(小艾伯特為暱稱,在華生的研究中被寫成Albert B.)。但進一

步追蹤其出生、死亡、婚姻狀況等背景資料,實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Pearl曾經

當過母親。而Ethel Carter雖然有一個小孩出生於1919年8月26日,她也可能

認識小艾伯特。但她並不是小艾伯特的母親,因為她是黑人,而在影片中小艾伯

特為高加索白人(黑人幾乎不可能生出白人,機率異常之低)。因此最可能的人

選為Arvilla Merritte,她是22歲白人,根據調查她有小孩,名字未知,出生於

1919年3月9日。小孩的父親是William Merritte,出生於馬里蘭州。而且這個

小孩出生後因醫療問題住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12天。但是再往下追蹤,

就發現Arvilla Merritte消失了,不知去向了。

圖片來源:Galiaoffri@wikimedia.jpg
  但在這裡面有一個小矛盾,就是Arvilla只與兒子住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

園中,但丈夫並沒有出現在調查檔案中。唯一能推測的是,這個丈夫可能是虛構

出來的。因為如果是獨身的女人,撫養一個小孩,在當時可能會受到嚴格的審查。

虛構的婚姻可以幫助母親保持尊嚴,並與小孩度過這樣的調查。從其出生紀錄可

知,Arvilla的舊姓是Irons,因此可以往下追查的是關於Arvilla Irons這個人的過

去。


  從Arvilla的家譜可知,她是Maurice Irons的母親。而Maurice是Larry 和

Gary的父親。Larry 和 Gary至今仍居住於馬里蘭州,他們在家譜網站上留下可

供聯絡的電子郵件。貝克等人(2009)試著用電子郵件與兩兄弟聯絡,並說明來

意。Gary回電,確認他的祖母確實在1920年1月於Harriet Lane Home工作過,

而且有一個男孩出生於1919年3月9日。她將小孩取名為Douglas Merritte(以

下簡稱道格拉斯)。道格拉斯有三個特徵與小艾伯特相近:男性、高加索白人、

出生日期介於3月2日至3月16日之間。


  追查至此,幾乎可確認道格拉斯就是小艾伯特。但最大的疑問在於,為何華

生在報告中要將他化名成Albert B.?在1920年代,心理學家做實驗時,並不需

要將受試者的本名去除(因為美國心理學會的倫理規範是1953年才建立的),

也未將小艾伯特的制約去除。華生在當時並沒有因為這些缺失受到任何懲罰。


  但是倫理規範還未建立並不代表華生這一代的心理學家不關心受試者的保

密原則。華生在其他實驗中,有時只寫出姓氏,有時只留下縮寫,來指稱這些受

試者。Albert是唯一有名字的個案。華生明白隨便取個代號當然也可以,但是這

樣會讓讀者與文本之間較有距離,也讓人失去溫暖的感覺。如果為了遵守保密原

則,可能讓社會大眾簡化心理學家的貢獻,並且失去存在感。那為何華生不寫出

小艾伯特原來的名字,很有可能華生根本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為在當時那個

年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一個僵化的社交系統,教授根本不會跟奶媽來往,兩

人很有可能並無私交。華生只是為了修飾他的個案報告,而另取一個名字來稱

呼。


  那為何是取Albert B.而不是其他名字?主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華生取名的

習慣。華生喜歡將小孩的名字取自欣賞的人的名字。像華生第一個孩子叫做

William,第二個孩子叫做James。將兩個名字合起來,就是William James(知

名心理學家,現在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而華生的母親與外祖母都是虔誠

的浸信會信徒,其中有一個知名的牧師叫做John Albert Broadus,而Albert B.則

是來自於此。


  其餘的證據則是來自於現代科技進步所賜。取得道格拉斯的照片之後,與華

生所拍攝的影片中的小艾伯特做對照,使用近代的生物識別技術去判定。雖然影

像中的小艾伯特的臉部解析度很差,用肉眼較難辨識是否與道格拉斯相同。但經

過兩位科學家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去判定,確認兩人為同一人。此結果與所有周邊

資料是相符的。

  

  結語


  經過鍥而不捨的追尋,我們總算確認小艾伯特的真實的下落。小艾伯特(或

者說道格拉斯)在完成華生的實驗後不久,即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後小艾

伯特一直處於生病狀態,根據道格拉斯的死亡證明,他在三歲時因不明原因而得

了腦水腫,可能是腦膜炎所造成的。之後道格拉斯並未活過疾病的折磨,於1925

年5月10日辭世,走完他短短六歲的一生。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道格拉

斯是否長久受到古典制約的影響,並且從此害怕皮毛物品與巨大噪音(註二)。

 


註二: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的新書《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歷史的心理學實驗》,

其中關於小艾伯特的 文章 就寫錯了。該篇文章所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覺得小艾

伯特必定會長大;而且名字剛好是Albert B.,就以為是小艾伯特(其實從本文的

討論已經知道,小艾伯特六歲時就過世。而小艾伯特只是代號,並不是本名)。

其實我並不會怪罪作者,畢竟,心理學家們研究了90年才破解這個問題。個人

站在良善的立場,幫忙勘誤這件事,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了。另外BBC曾經拍

過一個節目,就是在講追尋小艾伯特的過程。可參見此 影片


參考資料:
1. Beck, H. P., Levinson, S., & Irons, G. (2009). Finding Little Albert: A
Journey to John B. Watson's Infant Laborat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 605-614.


2.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 1–1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艾伯特 華生 古典制約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