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養育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幼兒(兒童)或多或少都有偏食或挑
 
食問題。但要好好談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大人要先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
 
也挑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食偏好,我們改善了嗎?我們下定決心要吃青
 
椒、茄子、蔥花、香菜、芹菜、大蒜、韭菜等等所有我們不想吃、不願意吃
 
的東西了嗎?如果家長自己也辦不到,那檢討小孩的偏食挑食的力道,是不
 
是應該小一些呢?
 
 
  如果我們不是抱持的撻伐的心態,相信小孩偏食挑食的狀況,相形之下
 
就會非常好解決。若是沒有涉及到生命、疾病或嚴重營養不良等問題,或許
 
不用太過積極處理。很多時候或許只是父母過度擔心了,雖然小孩有挑食問
 
題,但整體成長狀況不錯。這樣的狀態若是要強硬處理,只會導致父母衝突
 
加劇。若家長使用高壓、強迫的方式餵食,只會讓小孩更加反感。長久下來,
 
甚至會讓孩子對食物產生厭惡,導致更多意想不到的後果 1
 
 麵包超人博物館


  我們家的雙胞胎也是有偏食挑食的問題。一開始我們也嘗試多種方法,
 
把自己小腦袋瓜能想到的各種方法能用的都用光了,但有效的方法還是屈指
 
可數。每次一說到要吃飯都天怒人怨、雞飛狗跳的,有時候小孩拒吃某些東
 
西,花再多時間準備,她們吃了一小口,就不願意再嘗試。有時對於不想吃
 
的東西,就在爸媽沒注意的時刻,偷偷丟到桌子底下去(以為父母都是瞎子)。
 
有時甚至出現大絕招,一不小心就打翻整碗飯,連一口都不用吃,但大人要
 
收拾乾淨就需大費功夫。經歷了這個過程,後來也深刻的知道強硬的方法一
 
點用處也沒有,只能改用歡樂的方式面對各種情境或食物,每次吃飯都跟演
 
《中華一番》一樣,「你看,你看,這個東西很好吃呦,吃了嘴巴就會爆炸喔」
 
(接著演出吃完嘴巴散發出強烈光線的樣子),或者是「哎呦,這個好好吃喔,
 
你要不要吃一小口試看看?」。抑或是採用鼓勵的方式面對,「等一下你好好
 
吃飯,我們就可以喝甘蔗汁」等等 演久演技自然提升不少,以後真

的失業可以改當詐騙集團
 
  若認真結合自己的專業,其實我們所採用的方法,並沒有太過高深,就
 
是常見的行為理論罷了(若想進一步瞭解行為理論,請見: 行為理論的應用 )。
 
行為理論所強調的是刺激(食物)與反應(吃下去)的穩定連結,以及強化
 
這樣連結的環境與正向回饋。若歸納這些方法,具體可往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不用硬餵不餓的小孩(製造飢餓的生理環境):大人也是一樣,有時
 
候可能上一餐吃多了,下一餐就比較吃不下,也就吃得很少。同樣地,
 
小孩也可能面臨相同情境,若在其他時間點已經被食物或零食填滿,
 
自然不會在吃飯時間感覺飢餓,也就不想吃東西。這時可以改善的方
 
式是,盡量在正餐之外,不要過度餵食各種點心。到了吃飯時間,小
 
孩自然感覺飢餓,就會在該吃飯的時間好好吃飯。
 
 
◎讓小孩一起準備食物(製造好玩的心理環境):如果可以的話,讓小
 
孩幫一點小忙,如幫忙攪拌、幫忙揉幾次麵團、幫忙洗菜,讓孩子一
 
起加入整個準備食物的過程,他們在整個過程中覺得有趣好玩,自然
 
會想吃幾口自己參與準備的東西,能踏出一小步也是好的。
 
 
◎營造良好用餐氣氛(製造良善的外部環境):吃飯本該是愉悅之事,
 
讓吃飯時大家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自然比較可能吃下手中的食物。
 
強化用餐與愉快的連結,而不是開啟一場世界大戰。大人不要自己樹
 
立太多無聊的規矩,像是一定要用餐具吃、不可以用手,但小孩其實
 
手部動作並不靈巧,無法良好的使用餐具。如果堅持一定要「有規矩」,
 
就容易跟小孩起衝突,孩子們動輒得咎,怎麼可能好好吃東西?
 
 
◎用餐環境單一(製造單一的穩定連結):吃飯就是吃飯,而不是邊吃
 
邊玩或邊看電視。讓吃飯時間控制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如半小時。如
 
果沒吃完或不太餓,就是開始收拾。若小孩不想吃,也不需要追著小
 
孩跑。不要邊看電視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被電視的各種內容所吸引或打
 
斷,若是邊看新聞,只會被各種車禍、謾罵影片所干擾,形成了不當
 
的外部連結。
 
 
◎改變食物(從刺激物上著手):改變食物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改
 
變烹調方式,讓食物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小孩覺得新奇,自然比較願
 
意嘗試看看。像是小孩不願意吃蔬菜,那就吃一點包子、水餃、鍋貼,
 
裡面將所有食材混在一起,就可以把小孩討厭的食物自然混入,從外
 
形上無法一眼看穿,也比較可能將他們吃下去。有的是在小孩厭惡的
 
食物中加一點喜歡的食物,讓厭惡感降低。像是可以在比較苦或比較
 
酸的食物中,加入一點點糖,讓食物變得比較可口一些,自然比較可
 
能吃得下肚。你們家居然禁止吃糖,天公伯啊,那我也沒

辦法了
 
 
◎對食物取特別的新名字(這也是製造良善的外部環境):讓小孩可以
 
對食物取一些好玩特別的名字,小孩會覺得這項食物經過自己命名,
 
而變得親近自己、靠近自己,像是「撒尿牛丸」、「火焰雞肉」、「飛天
 
小麵條」、「僵屍雞塊」、「香菇小姐」、「黃金魚丸」等等,越是好笑的
 
名字,孩子越是迫不及待的想吃下去。況且,在想像這些名字的過程,
 
也可以讓用餐氣氛變得輕鬆許多,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語,笑笑鬧鬧,
 
這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歡樂人生?
 
 
◎正向楷模(觀看別人的穩定連結):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指觀察模範所做的行為,自己也跟進這些行為。這個
 
模範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其他小孩。如果還有其他手足,讓這些手
 
足成為協助者,示範一些討厭的食物如何吃下肚,如分成很小一口,
 
就很容易吞下去;分享真的很好吃的評語,像是「好好吃呦」、「食物
 
在嘴巴裡跳舞」、「這個吃了聰明健康又美麗」等等,都可以讓挑食偏
 
食的小孩,有機會將這些心中厭惡的東西,慢慢的吃進嘴吧裡。
 
 
◎鼓勵遠遠大於懲罰(正向回饋):若小孩真的好不容易往前跨出一大
 
步,正向的鼓勵可以讓小孩勇於嘗試。因此,我們不吝於在用餐最後,
 
給予小孩「致命一擊」,這些回饋物可以是一小球冰淇淋、一小塊餅
 
乾、美味的甜點、小孩覺得有趣的小玩具。我知道很多家長對於這件
 
事非常難以接受,認為這是賄賂、討好小孩,他們想要建立虎媽狼爸
 
式的教養,有給小孩飯吃,他們就應該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不用再特
 
別給予任何回饋。但是,在這裡我還是必須反覆強調的是,有了適當
 
的正向回饋物,才會讓正向行為的出現得到強化。一天到晚都覺得幼
 
兒、兒童都已經是「小大人」是不切實際的,「所有的小孩都是生物
 
人」,唯有先好好照顧他們的生理需求,他們才可能逐變成長為「社
 
會人」(只靠口頭鼓勵就可形成回饋)。
 
 
 
  總之,大人用愉快、正面的態度,寬容來面對,努力嘗試各種食物,但
 
也不是將孩子們逼入牆角。如果小孩挑食的狀況並不嚴重,並未形成疾病,
 
也沒有造成營養、生長問題,那就接受小孩也可能有偏食挑食的情況。就像
 
本文一開始所談的,我們大人也有自己的飲食偏好,我們已經做好了所有的
 
覺悟,決定要吞下所有自己不想吃的東西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容
 
許孩子們也有相同的權利。硬逼肯定不會有好結果,只會形成心理巨大的陰
 
影。長大以後若要消除這些陰影,只會加倍奉還而已。
 
  
 
 
參考資料:
1.林奏延、長庚兒科精英醫療團隊(2016)。華人育兒百科。台北:親子天下。
 
 

 

 ---
本文同步刊載於泛科學專欄:科學帶大孩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偏食 挑食 行為理論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