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來敲門》是派崔克‧奈斯(Patrick Ness)於2011年出版的青少年

小說(雖然此書被歸為童書類,但應為12歲以後的青少年來閱讀較為適合,當

然成年人來看也沒問題)。此書懸疑性夠,張力大,不只得到童書界的大獎,也

因為故事曲折離奇,後來改編成特效性十足的電影( 預告片在這裡 ),最近

即將在台灣上映。在上映之前,也許可先就書的內容作一些專業方面的討論,增

加兒童心理治療的相關知識,或許可讓觀影經驗更為深化充實。


(以下有雷。若不想知道情節者,請自行迴避。)

 

    本書的主角為13歲的青少年康納,他的人生正面臨巨大的轉變:母親重病

臥床,成天住院接受治療。父母早已離異,父親搬到美國有了新生活(主角住於

英國)。他自己的國中生活也遭遇極大的困難,不只是青梅竹馬的背叛(將母親

生病的事情傳播出去),還遇到三位惡霸同學的長期霸凌。無計可施之下,只好

召喚出怪物來幫助自己。但是怪物真的來了嗎?(註一)


    本書怪物出現的時間點,都固定於午夜12:07(註二),也就是大部分的人

都在睡覺做夢的時間。怪物在這個時候出現,不得不讓大家聯想到是做夢的產物。

雖然站在睡眠心理學的角度,認為做夢是正常現象,人人都會做夢,只要在睡眠

中的快速動眼期叫醒大家,肯定都可以得到正在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夢境,如自己

正在天上飛或是在大海裡走動自由自在的呼吸等等無法用常理解釋的情節。認知

科學家不會對夢境做太多解析,因為既然是大腦放鬆之下的產物,多做解釋也無

濟於事。


A_Monster_Calls_Poster.jpg


    但若站在兒童心理治療的觀點來看,怪物的出現就特別有意義。這不只是做

惡夢而已,而是現實的隱喻(metaphor)。兒童青少年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有

時會經由想像、表演出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呈現他們的內在困境。他們在故事中

可能正在城堡中受困,受到敵軍全面包圍,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也可能坐著公

車,在市區裡團團轉,有時轉到了一個地方,就有一段意想不到故事情節出現。

這些故事,可能反應出現實的挫敗。經由這些故事的呈現,可以重新賦予新的意

義。本來在現實生活都是被欺負的,但是在故事中,個案可能變成巨人,破壞所

有的一切。經由這樣的破壞,不只現實的壓力被釋放了。回到真實的生活中,甚

至可找回控制感,重新銓釋這些負面事件的的意義。只要好好陪著他們,聽他們

說說這些天馬行空的故事,適時的同理他們內心的情感,或許就會出現料想之外

的效果。


    他們的故事真切的反應出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只是這個故事被各種情節所包

裝,而迷惑眾生。若受過良好訓練的臨床心理師,深入抓取其脈絡,同理其內心

真正的感受,就能打開某種僵局,進而開展現實生活中無限的可能性。你可能按

到正確的開關,就此開啟了一扇心靈之窗,建構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從此改

變「不戰、不逃、不降、不走」的困局。


   這樣概念,正好就是《怪物來敲門》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怪物講了三

個乍看毫無關連的故事,但是這些小說中故事,其主角與康納的困境都是相同的:

第一個故事中,王子一方面想奪回王國,但是一方面又找不到可以施力的支點,

最後只好犧牲自己心愛的情人,將她殺死,並嫁禍給皇后,藉此破壞皇后的名聲,

並重新取得人民的愛戴。第二個故事中,牧師為了維持自己教會的名望,刻意宣

傳丹醫是庸醫,只會用過時的療法對待病人,使丹醫的生意一落千丈。但是當傳

染病來襲時,牧師的兩個女兒也生病了,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牧師只好放棄自

己的信仰,回過頭祈求丹醫的協助。第三個故事中,隱形人既想隱形又想被人家

看到,不被看到的時候覺得很自在,但是又希望別人可以知曉自己的存在。康納

的故事也是如此,一方面想要母親從病榻中康復,一方面又無法承擔因母親生病

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是被背叛、霸凌,就是被另眼看待。一方面想要跟母親回

到正常生活,但另一方面又希望母親盡快過世,讓自己回到平靜無波的日子。人

的內心本來就是矛盾與衝突,康納如此,所有故事中的主角也都是如此。我們都

不是純粹的人,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邪惡也不是正義。我們本來就是複雜

的共同體,這才是人(註三)。


    這也是《怪物來敲門》值得一看的地方,它只是反應出我們真實人生的倒影,

我們透過虛構的故事,來拯救我們波濤洶湧的內心。



註一:如果怪物真的來了,真的跑到現實世界裡,而不是做惡夢。那心理病理學

怎麼看待這件事?請見作者下篇文章:〈如果真的有怪物,我們該怎麼辦?〉。


註二: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是12:07,而不是8分或6分。關於這個問題,我

個人的推測是這樣的:12:07在英文中是寫成twelve seven,一開始我也以為

是這樣。想了半天,實在拆解不出有意義的東西。但是12:07在英文中另外一

種寫法是twelve o’seven,如果是這樣,將這些英文字母重新排列組合,就可

以得到「We love Steven」這個句子。由此可知Steven是作者很重要的人,但

也可能是埋藏下一個故事的線索。從目前有限的資料只能推論到這邊。


註三:此書是引用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 Rogers)的個案中心理論

的概念。依照這樣的理論架構,如果心理師秉持著「真誠一致、同理式的理解、

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就有機會讓個案「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內外一致、完整

的個體。



延伸閱讀:
派崔克.奈斯,莎帆.多德(2012)。怪物來敲門。台北:聯經。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

 

本文同步刊載於泛科學專欄:科學帶大孩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怪物來敲門 兒童心理治療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