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關於養育嬰孩的書籍有各種派別,各個門派都有擁護者,常在各種場合

上爭論不休。戰役有大有小,至今仍未停歇的論戰,是關於行為理論運用於嬰兒

的養育方式。其實,現今科學還未有具體定論。也很難有定論,這牽涉到研究方

法學的問題,因為不可能真的將小孩從小分成兩組,一組用A方法,另一組用B

方法然後去比較兩組的不同。也不是說你用哪一種養法,就一定可以養出自信、

負責、有紀律、人人稱羨的孩子。


  坦白說,有一些反對者對於行為理論的誤解非常的深,常常流於意氣之爭,

多的是情緒性發言,如「我們只用『愛』養小孩」、「我的孩子才不是帕夫洛夫的

狗」、「幹嘛在小孩面前掛一串紅蘿蔔,他又不是驢子」,如此這般尖酸的批評,

可以想見不可能公允面對此概念。但是,多數人對於行為理論的瞭解,都停留在

很表淺的層次,以為只有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懲罰才是行為理論,削弱

(extinction)、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型塑(shaping)、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等等應用

部分,卻自行判定與該理論無關(註)。


  其實,行為理論幾乎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的地方,每天都

在發生。像是做了工作可以領薪水是行為理論;天氣熱了想喝冰水是行為理論;

回到家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開電腦上網也是行為理論。這些每天都在反覆出現的

行為,都與行為理論相關,只是大家都實踐得很徹底,但都不自覺。


  嬰孩的成長也是同樣道理。行為理論天天都在應用,卻因為認識不清,以為

自己是「純愛」那一派的。就算是只用愛養育小孩的父母,每天晚上必定經歷的

哄睡嬰兒過程,照樣逃不過行為理論的關照。在嬰兒入睡的程序中,父母的手越

拍越小力,越拍越微弱,接著慢慢停止拍動,捏手捏腳走了出去,關上了房門。

這是行為理論中的「削弱」原則。就算是標榜只用「愛的教育」的家長,要教小

孩玩新玩具,教一次不會,教兩次不會,教了十次還是不會。明天再教十次,後

天再教十次。這樣一直教下去,十天之後,小孩終於理解要怎麼玩了。「人一能

之,己百之」,這當然也是行為理論,這是「觀察學習」的應用。這個模式天天

都在重複發生,各種新事物的學習都是這樣學來的,發展的里程碑也是這樣建立

起來的。

學步兒  


  認真想來,行為理論應該是心理學中流傳最廣、運用最多的學派,如果真的

那麼不好用,它不可能存活至今。那這些反對的家長們到底是如何得到「愛的教

育」與「行為理論」是互相悖反的結論?


  (不是只有人類在反覆使用這個概念,動物界也經常發生。一隻猴子看到其

他猴子用棍子打香蕉,自己馬上有樣學樣,也用棍子打香蕉來吃,這是觀察學習

很典型的例子。)


  一個學派本來就有很多面向,端看你怎麼運用。不能說因為行為理論中談到

懲罰,就以偏概全的認為這是邪惡學說。明明有很大的一部份都是良善的,但卻

棄置不用。理解不透徹的人,總是容易因噎廢食,拘泥於壞的部分而削足適履。

如此不可變通的態度,反倒是教養小孩的天敵。對於養育小孩,根本毫無助益。

  

  
註:簡單說明這些概念:
削弱(extinction):不好的行為出現時,不給予任何回應。不好的行為即會減
少出現。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觀察模範所做的行為,自己也跟進這些
行為。

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此方法常用於害怕或討厭的事物
上。這件事情說來最複雜,因為要做的事情很多,一般人要自行完成這些步驟相
對而言較為困難,此方法最好在專業人員協助之下進行。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放
鬆,版本需以適用孩童為佳。接著要將害怕或討厭的事情分階層,階層要分得夠
細,在執行上才不會遇到兒童排斥。接著讓小孩想像這些階層,並且同時進行放
鬆練習。當然,此方法也不適用太小的孩子。

型塑(shaping):將目標行為分成很多小部分,一步一步完成。如晚上獨自睡覺、
學習走路。

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簡單說就是集點換東西,便利商店常常推出這個
活動。要定義出所有好行為所代表的點數,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點數可以更換喜
愛的東西。太小的孩子不適用,至少要四歲以上才知道集點的意義。


參考資料:

Brems, C. (1993).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hild Psychotherapy. MA: Allyn and Bac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