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到屏東演講,主要對象是國小老師。他們的發言非常踴躍,不過我

也不是菜鳥了,招架這些問題還算可以,不至於有被問倒的情況。每次講完回家

之後,我都會想想哪邊講得不好,我的後設認知還蠻強大的,我知道我的回答有

時過於辛辣直白,聽眾聽了會覺得刺耳,不過有時也會獲得滿堂喝采就是。


  我也知道很多情況是政府政策性的問題,不是第一線教學現場老師造成的。

老師們也受限於必須配合上級單位行政方面的要求,而必須將心力放在很多政令

宣導上。像與會人員就提到輔導室功能不彰的事,有一些學校輔導室確實都只會

做行政,真正要做學生輔導反而被擱置一旁。但是仔細想想問題其實是出在教育

部訓委會或地方教育局,他們每年都會想出很多奇招,要各級學校配合。這是政

府常見的迷思,他們以為舉辦各種活動,有照片就有業績,然後理所當然的以為

這樣就可以協助學生,殊不知只是造成巨大的行政工作量,真正需要被幫助的學

生主體,反而被各種活動淹沒了(當然,到底要如何督促政府反思,確實是一件

困難的事)。


  撇開這些行政拘束,還是回到演講上常被問到幾個問題上,好好來談一談比

較有助益。有人詢問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以下簡稱ADHD)到底有沒有過度

診斷?因為幾天前才發生一個新聞,有一個家醫科醫師被記者訪問,她覺得ADHD

被診斷的過於浮濫,用藥也過多(先不討論她是家醫科醫師,而非精神科或兒童

心智科醫師,到底能不能清楚知道診斷的過程;也不討論她與婦女X知基金會過

從甚密的關係)。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確實是變多了。以前的小孩每天放學回家

都先在外面大玩特玩,玩累才回家,回到家之後電力都用完了,過動相關的問題

被減至最低,或是說被隱藏了。另外,以前時代困苦,大部分的人都在想辦法餬

口飯吃,對於小孩行為問題並不會特別注意,更不可能帶去給醫生看。再者,現

今這個時代,比過去確實是進步不少,資訊也流通,一有風吹草動,就帶去看醫

生的大有人在。比較多人去就醫,當然被診斷出來的小孩也就比較多。以前可能

是一萬人才有一人去看醫生,現在可能十人之中就有一人去看了,這是這個國家

醫療進步,不應該輕易就下診斷浮濫的結論。至於用藥過多這個大問題其實並不

只存在於精神科,所有科別都有同樣的問題。醫療行為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之下,

徹底地被扭曲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開藥所能獲取的利益大於其他治療,醫院

為了存活不得不做這樣的調整。而開藥過多與一般民眾的就醫習慣也有關,很多

人去看醫生,覺得對方沒開藥就好像沒看一樣,一定要拿到藥心理才踏實,不管

之後回家到底吃不吃。那醫生怎麼辦?現在健保核刪很嚴,沒有診斷就開藥,健

保肯定不會過,所以為了讓開的藥有所根據,他只好先診斷小孩為ADHD。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開藥與診斷是連動的,健保資料庫被人為徹底地扭曲了。想

拿這個資料庫當作流行病學的結果,肯定有非常非常大的誤差。





  那面對這番情景,家長們應該如何自處?若過動兒相關情形需要就醫,首選

還是帶小孩去看兒童心智科,而非其他科別。面對醫師,也不要拿藥就了事,而

是要好好討論孩子的現況,並願意嘗試其他非藥物管道,如學習調整方法、閱讀

相關書籍、進行心理治療等等(這裡並不是說藥物都不能使用,若小孩的狀況嚴

重,也是可以使用藥物。請找合適的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兒童心智科醫師諮詢,而

非其他不相關的專科醫師)。


  除此之外,有一個幾乎場場都會被問的問題,就是有無單一有效的方法可治

療ADHD。答案很顯而易見,就是沒有。這個問題完全反應出社會大眾的迷思,

大部分的人還是追求簡單、速成的方法,這也是為何藥物會變得很普遍也是相同

道理。英文有句諺語大家從小都聽過,「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學習沒有捷徑,心理運作更複雜當然也不會有。要有療育效果,肯定需要耗去

大量的時間精力,不可能不勞而獲,更不可能一日千里。


  另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是ADHD進行治療的話要治療到什麼時候?這也是一個

難解的問題。首先,到底什麼叫做復原?在心理病理學上並沒有完全康復這件

事。我們只會稱為「疾病緩解」,緩解就是症狀曾經存在過,現在看不到,但不

代表這個疾病消失了。以ADHD而言,大約有一半的孩子上了國中、高中,因為

生理成熟的緣故,會慢慢穩定下來。現在的研究還未一致,有的研究認為這些人

雖然過動症狀減少了,但是核心的注意力缺失還是存在。所以在往後的各種人生

活動中,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出問題的比率常常比別人高。最常見的是開車超速闖

紅燈、發生意外、違反規定等等,在理財、婚姻、性生活、工作、小孩等各方面

的處理也常常出狀況。


  個人認為治療是沒盡頭的,因為這個疾病若是一直存在,還是要不斷的學習

如何面對它,就像是希望體力變好一樣。我們一個星期跑三次步,連跑了三個月

之後,體能狀況是變好了,但難道就此認為自己的體力可以永遠保持下去?運動

是要持之以恆,心理的治療也是雷同(這裡所謂的治療是比較廣義的,也就是你

可能不需要每個月去找醫師報到,但是你還是需要用各種方法面對自己,增強自

己面對困境時的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