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注意力相關之書籍,因其族群較大,相對而言,銷量也較多,因此成為

各大出版社必爭之地,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有同一類型的書籍問世。但是這些

書籍中問題重重,有很多其實都不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甚至很常造成誤解。


  本書也一樣,問題點非常非常多,多到個人覺得最好寫一篇文章來好好說

明,免得父母們又陷入前後兩難的境地。我在這裡並不想一一去挑每一頁的毛

病,只會針對書中幾個大問題來討論。其餘小問題就算了,我不想一一理會。


  最大的問題在於,本書所強調單光子腦部斷層造影(SPECT)的診斷方式,

國內大概沒有人在使用。為什麼?因為在診斷過程並無實際必要,然後健保也不

會隨便給付這種貴得要的死的檢查(書裡面的譯註寫錯了,健保有給付的,絕對

不是針對ADHD,而是其他神經學方面的疾病。台灣的翻譯就是這樣,有翻就算

數,不經查證的結果,通常是錯的。他哪管你實際面到底怎麼樣?)。撇開健保

給不給付的問題,那這個方法到底有無必要?依照現有的精神病理知識,這個方

法並未被正式列入。現在醫學已經越來越發達了,發明了很多醫療方面的檢查。

但不是任何一個疾病,都需要無止盡的檢查。檢查愈多,不代表結果越好。況且

SPECT是侵入性的檢查,到底有無必要「殺雞焉用牛刀」,一下就動用到核子醫

學是值得深思的。


  因此,書中使用SPECT將ADHD族群區分出六大類,當然也就值得深究。依

照科學的概念,疾病的分類,最需要注意到的一件事,就是敏感度(Sensitivity)

與特異性(Specificity),每一本基礎的教科書都會提到這件事。簡單的說,敏

感度就是個案有這個疾病,你做了這個檢查可以正確的將他分到這一個分類上;

特異性是指個案沒有這個疾病,你做了這個檢查,可以正確的將他們排除。但書

中完全沒有這六個次分類的相關統計資料(講白一點,這樣的分法只是分爽的而

已,對於病理學完全沒幫助),這真的是重大瑕疵。作者將自己臨床還在試驗的

方法當成定律一樣,這樣在科學上完全站不住腳的。另外,此書分類方式,完全

與DSM不同,也就是在地球上硬是要說火星話一樣,將ADHD與ADD徹底混淆,

對於一般普羅大眾實無幫助。因為大家會越看越混亂,到最後就完全搞不清楚

ADHD與ADD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註一)。


  此書有很大的篇幅,強調使用飲食治療及營養補充劑,這樣的作法其實也與

現今的科學結果背道而馳。很多家長最愛的作法就是這樣,簡單用一個食物或物

質(這裡的代罪羔羊是醣類),將錯歸罪到他們頭上,以為這個東西不吃,就可

以徹底解決小孩的問題。但最後通常是沒有什麼效果的。(這裡面是舉了一篇

《Lancet》期刊中的研究,但是也不是有《Lancet》就天下無敵,《Lancet》也

是常常有錯誤出現的,不要以為頂尖期刊刊載的都是神。科學是講究實證研究的

累積,等有一百篇相關的研究再來說嘴吧!)


  至於藥物的使用,在這裡也被神話了。好像藥物的使用,就是仙丹一樣,大

家吃了都突飛猛進,全然都有巨大的成果。假如真是這樣,我們在臨床上就不用

做得要死要活了,全部推去吃藥就好。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子的,現今的後設研究

已有結論,大約有兩成到三成的ADHD個案,用藥是沒有效果的。為什麼?還不

知道啊,這就是人體奇妙的地方,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人吃了有用,有人吃了

卻副作用一大堆。個人覺得Russell Barkley講的中肯多了,他曾寫過的用藥準

則,大家參考看看,就知道真的大師是多麼小心翼翼的啊(註二)!


  總而言之,此書並不適合一般大眾使用。也不要看了這本書,就跑去問醫師

說為何不給你做SPECT,他會肯定會覺得非常非常困惑的。這樣的實驗性作法,

並未成為正式的準則。這樣的研究方向,仍有待後人持續專研,才有可能推展到

兒童心理病理學,並應用到臨床之上。

  


註一:一般對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依照DSM-Ⅳ是分成三個次分類:複合型、

不注意型、過動—易衝動型。


註二:Russell Barkley對於ADHD之用藥準則:
1.是否已做完整的生理及心理評估?未完成之前不建議開藥。
2.請注意孩子的年齡。四歲以下不建議使用。
3.假如父母親是第一次求診,先以其他介入方式為主。用藥為其他辦法已無成效之
考量。
4.兒童症狀的嚴重程度?用藥是很有效的介入,但若危機已度過或有其他治療方式
開始,藥物就要逐漸減少。用藥的話,父母能否持續帶個案回門診追蹤?因長期研
究下來,其服藥之遵從性與回診率皆差。
6.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如何用藥?
7.父母對於藥物的態度為何?
8.家族中是否有藥物濫用的父母或兄弟?有的話也不建議開立。因為藥物有可能被
非法使用或被賣掉。
9.個案是否有tics, psychosis?有的話興奮劑也不適合開立。
10.個案是否有抱怨焦慮、害怕或其他身體抱怨?有的話抗焦慮劑或抗鬱劑比興奮
劑合適。
11.醫生是否有足夠時間監控藥物的效果?
12.兒童對於用藥的態度?假如兒童抗拒用藥的話,可能會用各種方法拒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